wǔ sī gōng chū yǒu yōu tíng chūn xuān jiàn yí xià shǒu huò jiàn yǐ shī bào yān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
shí shì xiān míng zhě jīn mén dài zhì tóng |
石室先鸣者 金门待制同 |
cāo dāo cháng yuàn gē chí fǔ jìng chēng xióng |
操刀尝愿割 持斧竟称雄 |
yìng dí bīng chū qǐ yuán biān lǔ yù kōng |
应敌兵初起 缘边虏欲空 |
shǐ chē jīng lǒng yuè zhēng pèi rào hé fēng |
使车经陇月 征旆绕河风 |
hū wǎng jiān jīn xùn fēi tú mò mǎ gōng |
忽枉兼金讯 非徒秣马功 |
qì qīng pú hǎi qū shēng mǎn bǎi tái zhōng |
气清蒲海曲 声满柏台中 |
gù jǐ chén huá shěng xīn jūn zhèn yuǎn róng |
顾己尘华省 欣君震远戎 |
míng shí dú fěi bào cháng yù tuì wēi gōng |
明时独匪报 尝欲退微躬 |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古诗词释义:
张九龄的这首诗以对韵的形式展现了他作为武司功的职责和对国家边防的贡献。以下逐句解释:
1. **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 石室先鸣者:这里可能暗喻自己在军事行动中率先发号施令,石室可能象征坚硬和稳固的军事决策根基。
- 金门待制同:在金门等待命令的将领们。金门可能象征皇帝的宫廷,这里表示自己与其他将领共同在宫廷等待出征的指令。
- 操刀尝愿割:愿意拿起刀剑进行决断和行动。表达了作者愿意积极参与决策和执行军事任务的意愿。
- 持斧竟称雄:拿着斧头(斧可能象征权力或执行者的权力)并表现出强大的能力。暗示在执行军事任务中具有领导力和决定力。
2.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 应敌兵初起:对敌人(可能指边疆的敌人)的军事行动在开始阶段。表示军事行动的开始。
- 缘边虏欲空:边缘地区的敌人想要逃避,可能指的是边境的防御和反击。暗示边境安全受到了威胁,但军事行动已经展开。
- 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使车经过陇月,可能是指将帅的军车经过月光下的地区,象征军事行动的启动。征旆绕河风则可能表示军队在河流附近的行进,沿途风起云涌,象征着军事行动的强度和紧迫性。
3. **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
- 忽枉兼金讯:突然收到了价值连城的信息。这里可能隐喻作者收到的重要军事或政治消息,虽然价值连城,但实际是指一个有意义的、重要的信息。
- 非徒秣马功:不只是为了养马,这里的秣马可能象征准备工作或战备状态,整体意思可能是不仅仅是为了备战,而是为了更广泛的战略目的。
- 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蒲海曲可能象征某种战略要地或边境区域,这里强调这里的空气清新的同时,也暗示该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柏台中则可能象征朝廷或权力中枢,表示这里的声望和影响广布,充满了政治或军事活动的声音。
4. **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
- 顾己尘华省:回顾自己在繁忙的官府中,可能意味着反思自己的职责和经历。尘华省可能象征官场的繁忙和复杂。
- 欣君震远戎:对君王(可能指皇帝)远征敌军感到高兴和认同。表达作者对君王决策的支持和对边疆安全的期待。
- 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在明察之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曾经想过要退出。可能暗示作者在做出贡献后,希望得到公正的回报和认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曾经有过的退隐思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张九龄作为武司功在军事领域的努力和贡献,以及他在官场中的经历和思考。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君王和自身角色的深刻思考。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古诗词赏析: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是张九龄创作的一首应和诗,展现了他对于军事、政治以及友情的深刻见解和感慨。这首诗通过描述从春天到夏天的军事行动与个人情感的变化,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友人的敬重,也流露出诗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中自我反省的心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赞颂与自我期许**:“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这句话巧妙地将自己比作先于群雄发声的石室,以及在金门待命的臣子,既表现了对自身才能的自信,也蕴含着对君主的忠诚与期待。
2. **志向与行动**:“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此处“操刀”与“持斧”分别暗示了作者渴望为国家效力,无论是以刀割肉般的决断还是以斧斩棘的勇猛,都展现了他的刚毅与决心。
3. **军事行动与责任**:“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描绘了军事行动的紧迫与激烈,同时显示了诗人对于国家边防安全的重视,以及作为将领或官员在前线的艰苦与勇敢。
4. **友人间的相互支持与激励**:“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诗人表达了对友人不远万里送来关怀与信息的感激,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不仅在行动上准备充分,还在精神上坚定,准备为国家的事业奉献一切。
5. **对自我反省与归隐的思考**:“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这里不仅赞美了友人(君)的英勇与成就,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身处官场(华省)的反思,对清风明月的向往,以及对朋友英勇行为的欣羡与敬佩。
6. **对国家的忠诚与个人的反省**:“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在最后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在清明时代,自己虽有贡献,但仍感不足,有隐退之心,显示出其深邃的思考与对国家与个人责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是张九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对个人经历、军事生涯、友情与政治局势的复杂交织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的才情与远见,也感受到了他对国家、朋友以及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