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shǐ zì lán tián yù shān nán xíng
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
jiàng xiàng yǒu gèng jiàn jiǎn xīn liáng dú nán |
将相有更践 简心良独难 |
yuǎn tú cháng huà dì chāo bài nǎi dēng tán |
远图尝画地 超拜乃登坛 |
róng jí kūn shān xù chē tóng bó hǎi dān |
戎即昆山序 车同渤海单 |
yì wú zhōng guó fèi qíng bì yuǎn rén ān |
义无中国费 情必远人安 |
tā rì wén jiān wǔ ér jīn lì qiě kuān |
他日文兼武 而今栗且宽 |
zì rán lái yuè kū hé yòng cì lóu lán |
自然来月窟 何用刺楼兰 |
nán zhì sān dōng wǎn xī chí wàn lǐ hán |
南至三冬晚 西驰万里寒 |
fēng hóu zì yǒu chù zhēng mǎ qù chǎn chǎn |
封侯自有处 征马去啴啴 |
《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奉命出使,面对复杂挑战和长途跋涉的复杂情感和坚韧决心。以下是对诗句的逐段解释:
1. **将相有更践,简心良独难**:将相职位更替,这自然不易,但我内心保持简朴和坚毅,独自面对这一任务的挑战。
2. **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制定长远计划就像在地面上规划,但是,被破格提拔后才能真正站在高台上开始实施。
3. **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身在前线,如同昆山的序列,一切都按部就班;车马在渤海之畔单薄前行,显示出行军的艰苦。
4. **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道义上不必耗费中原的力量,关键在于安抚远方的人们,让他们的生活安定。
5. **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往日的文才与武略兼备,而今更应审慎行事,既要严谨,也要宽容。
6.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到了月窟自然会有结果,无需像刺杀楼兰国一样用武力强行解决。
7. **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往南行进,会经历漫长的冬季,而往西则要跨越万里,一路上寒冷难耐。
8. **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立功封侯有其自然的归宿,出发的征马也显出勇往直前的决心。
整首诗表达了张九龄在出使过程中的坚韧不拔、审慎思考以及对和平解决争端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对旅途艰辛的深刻体悟和对任务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诗通过对官职变动、出使行动和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官员在国家使命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抉择与平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主题与情感:**
诗的开篇“将相有更践,简心良独难”表明了政治权力和职位的更迭本就困难,更不要说在其中保持内心的简朴与纯净。这反映了诗人在面对权力与责任时的个人挣扎和道德坚守。接下来的“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通过描绘对远方计划的构想和超越常规的任命,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和使命感。
**行动与理想:**
“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以具体行动展示出使的准备,暗示了诗人不仅要面对地理上的挑战,还要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这两句通过比较“昆山”与“渤海”(地理特征),强调了不同环境下的适应与沟通。紧随其后的“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明确表达了诗人维护国家利益、关心民众福祉的决心。
**反思与展望:**
诗人在后半部分反思了个人的历练与成长:“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意味着他曾以文才与武略并重,但当前的心态更加成熟与宽容。这种转变体现了个人在国家使命中的成长与成熟。
**结尾的豪情与自信:**
最后,“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以豪迈的笔调表达了对未来的自信与期待。这里的“月窟”与“楼兰”(古代西域的国家,泛指边疆)分别象征了诗人的目标与挑战。用“何用”一词,凸显了诗人的自信,暗示了对完成使命的坚定信念。
**总结:**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宏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展现了张九龄作为朝廷重臣的远见卓识、高尚情操以及对国家、民众的深切关怀。诗中既有对个人挑战的深刻反思,也充满了对国家使命的热忱与自信,是一首兼具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