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ēng lín jǔ lóu
登临沮楼
shān kǎn píng nán wàng chuān tú miǎo běi liú |
山槛凭南望 川途眇北流 |
yuǎn lín tiān cuì hé qián pǔ rì huá fú |
远林天翠合 前浦日华浮 |
wàn jǐng yuán jīn zhǔ qiān sōu yàn dù tóu |
万井缘津渚 千艘咽渡头 |
yú shāng duō mò shì gēng jià shǎo liáng chóu |
渔商多末事 耕稼少良畴 |
zì shǒu chén fān tà cháng dēng wáng càn lóu |
自守陈蕃榻 尝登王粲楼 |
tú rán chěng mù chù qǐ shì huò xīn yóu |
徒然骋目处 岂是获心游 |
xiàng jì suī yú gǔ qiú míng yì dào qiū |
向迹虽愚谷 求名异盗丘 |
xī yīn fāng mù suǒ kōng fù yuè xiāng yōu |
息阴芳木所 空复越乡忧 |
《登临沮楼》古诗词释义:
张九龄的《登临沮楼》是一首描绘登楼远眺所见景色,同时反思社会现象的诗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山槛凭南望,川途眇北流,远林天翠合,前浦日华浮。** 这句诗描绘了站在楼上的景象。诗人站在楼的南边,眺望远处的山峦和河流,远山与天边相接,翠绿一片;河岸边的树林与天空的翠绿融合在一起,前面的水面上,阳光反射,如同金色的光点漂浮在水面。
2. **万井缘津渚,千艘咽渡头。** 诗人所见之景更加细致,远处村庄围绕在水边,船只众多,但渡口显得有些忙碌,船只的移动似乎带有一种节奏,仿佛在等待着渡河。
3. **渔商多末事,耕稼少良畴。**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的观察和思考。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注意到渔夫和商人似乎更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农夫和耕种土地的人则较少,暗示了社会中对物质追求与农业生产的不平衡。
4. **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提到陈蕃与王粲的故事,用以表达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过去经历的回忆。陈蕃因交友情深而闻名,王粲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在登楼时怀旧,感慨自己的生活状态。
5. **徒然骋目处,岂是获心游。**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感悟。他认识到,虽然眼前所见令人心旷神怡,但这并非真正的内心的旅行与体验,可能只是暂时的逃避或放松。
6. **向迹虽愚谷,求名异盗丘。** 诗人反思自己的追求与所处的环境,即使走的是“愚谷”的道路,追求名声和荣誉与“盗丘”(意为窃取)是不同的。这里隐含着诗人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和自我定位。
7. **息阴芳木所,空复越乡忧。** 最后两句点明诗人的内心情感。他在芳木之下休息,享受着自然的恩赐,但内心仍然不时涌起对家乡的思念。这表明诗人虽然身处他处,但心中对于故土的思念并未消散。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反思社会现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登临沮楼》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登临沮楼》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的诗作,通过对山川、河流、城市、人群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反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1. 山川自然之美
诗的前四句“山槛凭南望,川途眇北流,远林天翠合,前浦日华浮”,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画卷。山峦的轮廓、蜿蜒的河流、翠绿的远林、闪烁的日光,展现了大自然的广阔与壮美。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深深向往。
### 2. 城市生活的对比
接下来的四句“万井缘津渚,千艘咽渡头,渔商多末事,耕稼少良畴”,描绘了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万井、千艘展现了繁忙的城市生活,而渔商的活动与耕稼的稀少则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农耕文化的衰退。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观察,也隐含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与反思。
### 3. 个人心境与理想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徒然骋目处,岂是获心游”表达了一种个人的追求与理想。陈蕃榻、王粲楼是历史上的名士居住之所,意味着诗人对于高尚人格与深厚学识的向往。然而,诗人也意识到,只是通过视觉观察,无法真正体验到名士的内心世界,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 4. 结尾的反思与自省
最后四句“向迹虽愚谷,求名异盗丘,息阴芳木所,空复越乡忧”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诗人认识到自己虽然追寻的道路上有像愚谷一样的艰难,但与追求名利的行为截然不同。他追求的是像在芳木下休憩那样纯净和自然的生活方式。同时,诗人虽然怀念故乡,但这种忧虑是徒劳的,重要的是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 总结
《登临沮楼》通过描绘自然与城市、历史人物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社会变迁、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情怀与深邃的思想,是古代文人情怀与自然哲思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