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éi wáng sī mǎ dēng xuē gōng xiāo yáo tái
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
gāo shēn bù kě yàn xún shǔ fù lái guò |
高深不可厌 巡属复来过 |
běn yǔ zhòng shān jué kuàng zī sháo jǐng hé |
本与众山绝 况兹韶景和 |
wēi lóu rù shuǐ dào fēi kǎn xiàng kōng mó |
危楼入水倒 飞槛向空摩 |
zá shù yuán qīng bì jiū zhī guà lǜ luó |
杂树缘青壁 樛枝挂绿萝 |
tán qīng néng chè dǐ yú lè hǎo tiào bō |
潭清能彻底 鱼乐好跳波 |
yǒu xiàng yán suī jù wú duān sī zhuǎn duō |
有象言虽具 无端思转多 |
tóng huái bù zài cǐ gū shǎng yù rú hé |
同怀不在此 孤赏欲如何 |
《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由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陪同王司马一起攀登薛公的逍遥台时所见的壮丽景色,同时抒发了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对友人的思念。我们可以将诗文逐段解析如下:
1. **高深不可厌,巡属复来过** - 这两句表示作者和同伴对逍遥台的美景赞叹不已,意犹未尽,因此反复前来游览,表达了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2. **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 - 这里强调了逍遥台的独特之处,不仅与其他山峰相隔绝,而且在此时此刻的春光中,景象更加和谐美好。
3.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 - 描述了逍遥台建筑的特点,楼阁高耸,与水面倒映相对,栏杆在空中显得更加高大,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4. **杂树缘青壁,樛枝挂绿萝** - 展现了山石之间生长的杂树林与绿藤交织的景象,树木攀附在青翠的峭壁上,绿藤悬垂在枝条上,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
5.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 - 对潭水清澈透明、鱼儿嬉戏欢腾的景象进行了描绘,通过鱼儿的欢乐来衬托水的清澈和生态的和谐。
6. **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 - 这句表达了作者在欣赏美景时,虽能言其状,但内心深处却涌动着更多的思绪,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7. **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 -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与王司马虽然身处同一美景之中,但各自的思绪和心情可能不尽相同,面对美景时的孤赏之感,似乎在思考如何表达或分享这份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感受,同时也融入了对友谊和孤独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入观察与思考,通过对逍遥台周围景色的描绘,融合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形成了一幅深沉而富有哲思的画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目解读
“逍遥台”在古代常被赋予超越世俗、自由自在的寓意,是隐逸之士常游之地。诗题“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透露出作者与友人一同登台,欣赏自然景色,并从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与超脱。
### 景色描绘
诗歌开篇“高深不可厌,巡属复来过”以直接赞美起始,形象地描绘了逍遥台高峻、深远的景象,令人心生向往。接着,“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突出其与周边山景的对比,强调了逍遥台的独立与独特,同时也巧妙地引入了春光的和煦,为全诗定下了温馨而生机勃勃的基调。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两行则通过视觉的动态变化,展现了逍遥台建筑的高峻与动感。随后,“杂树缘青壁,樛枝挂绿萝”描绘了树木与藤蔓的自然生长,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水潭的清澈与水中鱼儿的欢快,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 深层意蕴
“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反映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深刻思考,从自然界的具象中感悟到生活的多样与复杂,引发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哲思。同时,诗人也提到了“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表达了在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时,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暗示了在自然的启示下寻求心灵慰藉与自我反思的主题。
### 总结
张九龄的《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诗人内心情感与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探寻,形成了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富含哲理思考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