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yáo lìng gōng kū lǐ shàng shū yì
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乂
sōng yuè shén wéi jiàng fén chuān dǐng qì xióng |
嵩岳神惟降 汾川鼎气雄 |
shēng cái zuò lín yǔ jì dài yǒu qīng tōng |
生才作霖雨 继代有清通 |
tiān xià chēng xián xiāng cháo duān yì zhì gōng |
天下称贤相 朝端挹至公 |
zì jiā lái zuǒ guó yí xiào rù wèi zhōng |
自家来佐国 移孝入为忠 |
shuāng lù duō qián gǎn qiū yuán xiǎng jiù fēng |
霜露多前感 丘园想旧风 |
hù xún guò jìn běi wèn sú dào hé dōng |
扈巡过晋北 问俗到河东 |
biàn dào ēn huá jiàng huán xiāng lǐ jiào chóng |
便道恩华降 还乡礼教崇 |
yě zūn yán gù lǎo cháo fú jiàn ér tóng |
野尊延故老 朝服见儿童 |
《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乂》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张九龄为悼念李尚书乂而作,李尚书乂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全诗通过描述李尚书生前的事迹与贡献,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思与赞美。以下是逐段解释:
### 开头两句
嵩岳神惟降, 汾川鼎气雄,
这句诗用“嵩岳”和“汾川”象征李尚书的品德和功业。嵩岳是古代传说中三神山之一,代表着神仙居所,形象地描绘了李尚书的品德高尚、超凡脱俗;而“汾川”则与“鼎气”并提,暗示了李尚书的功业显著、影响深远。
### 接下来几句
生才作霖雨, 继代有清通,
“生才作霖雨”比喻李尚书的才能像及时的甘霖,滋润了国家和人民。这句赞颂了李尚书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同时,“继代有清通”也意味着他的优秀品质和功绩被后世继承和传承,强调了他的深远影响。
### 中间几句
天下称贤相, 朝端挹至公,
“天下称贤相”表达了李尚书被广泛认为是杰出的宰相,不仅在政界受到尊敬,也是民间广泛赞誉的对象。而“朝端挹至公”则强调他在朝堂上的公正无私,深受同僚和百姓的景仰。
### 后面几句
自家来佐国, 移孝入为忠,
这几句描述了李尚书的个人品质和家庭背景。他出身于辅佐国家的家族,将孝顺的品德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体现了他的高尚道德和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 最后几句
霜露多前感, 丘园想旧风,
“霜露多前感”表达了人们对李尚书离世的深切哀伤,就像是经历了严寒的霜露,感叹他的离去。而“丘园想旧风”则是回忆李尚书的过去,怀念他生前的风采和精神风貌。
### 总结
全诗通过景物的象征、生动的比喻和深情的回忆,赞扬了李尚书的杰出才能、高尚道德、深远影响和深厚的人情味。张九龄以深情的笔触,不仅表达了对李尚书的哀悼之情,也展现了对理想政治人物的崇高敬意。
《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乂》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诗《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乂》在悼念中融入了对逝者的赞誉和对其生前功绩的回忆,展现了对先贤的深切缅怀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神祇与气魄的象征
诗的开篇“嵩岳神惟降, 汾川鼎气雄”,以自然界的神祇和地理特征的描述象征李尚书的非凡品质与气度。嵩岳与汾川在古代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帝王与贵族的尊严与力量,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诗人表达了对李尚书卓越才能与雄伟气魄的赞扬。
### 仕途与品德的赞誉
“生才作霖雨, 继代有清通”两句,用“霖雨”比喻李尚书在为官期间的贡献,如同滋润大地的雨露,不仅滋养了百姓,也净化了社会风气。“清通”则描绘了他为官的清明公正,彰显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 社会影响力
“天下称贤相, 朝端挹至公”,表明李尚书因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天下人的赞誉,同时也是朝堂的楷模。这样的描述突出了他作为领袖的影响力,以及他对社会秩序的积极贡献。
### 家国情怀
“自家来佐国, 移孝入为忠”,展现了李尚书既忠于国家,又继承了孝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国一体的深刻认识。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高度赞扬,也是对李尚书社会责任感和忠诚的肯定。
### 怀念与怀念
“霜露多前感, 丘园想旧风”则表达了诗人对李尚书的深切怀念,即使时间流逝,季候更迭,诗人依旧怀念他的风采,想象他在故乡的风度,以及他留下的精神痕迹。
### 政治行动与社会礼制
“扈巡过晋北, 问俗到河东”描绘了李尚书的巡行巡视,展示了他对政务的亲力亲为。“便道恩华降, 还乡礼教崇”则体现了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礼制和教化方面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强调了李尚书对政治和社会的贡献。
### 结尾的共鸣与敬仰
“野尊延故老, 朝服见儿童”最后两句话以生动的场景结束,描述了李尚书生前受到故老尊敬和儿童崇拜的情景,体现了他的影响力跨越了社会各阶层,甚至在身后仍受到广泛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悼念之作,更是对李尚书一生功绩、品德与影响的全面颂扬,通过丰富的象征和形象描绘,展现了对逝者的崇高敬意与深沉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