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ú shēng
刘生
fēng huǒ zhào xī jīng xīn zhōng zì bù píng |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
yá zhāng cí fèng quē tiě qí rào lóng chéng |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
xuě àn diāo qí huà fēng duō zá gǔ shēng |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
níng wèi bǎi fū zhǎng shèng zuò yī shū shēng |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
《刘生》古诗词释义:
《刘生》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这一句描述的是边塞烽火照亮了京城的情景。烽火代表着战争的警报,暗示边疆有战事发生。刘生(可能是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代指一个有抱负的战士)对此感到内心激荡、不安,表明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事的关注。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这两句诗描绘了刘生接受朝廷命令,辞别宫廷(凤阙,借指宫廷)前往战场(龙城,借指敌方驻地)的情景。牙璋是古代兵符的一部分,用来证明身份和指挥军队。铁骑则指的是配备武器的骑兵,绕龙城象征着军队在敌阵周围或深入敌方领地的行动。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这两句诗描述了刘生所在的战场环境。雪的覆盖使旗帜的颜色和图案暗淡无光,风声与鼓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场气氛。这里的“凋”字描绘了战事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诗人表达了宁愿成为一名百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一百人之长,地位较低但直接参与战斗)来体验战斗的壮烈和身临其境的感受,也不愿意只做一名书生,生活在书本的宁静之中。这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军事生活和报效国家的向往,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
总的来说,《刘生》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有志之士在战争中的形象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渴望,以及对战争复杂情感的深刻体会。
《刘生》古诗词赏析:
杨炯的《刘生》这首诗,通过描述刘生(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勇猛的战士或英雄)在战事中的英勇表现和内心世界的挣扎,展现了其对权力和战场的渴望,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风格刚健,语言精练,情感饱满,巧妙地融合了描述与抒情,充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雄浑之美。
### 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首联开篇便以烽火的形象引入,烽火作为古代传递军情的信号,象征着边疆的战争与不安。这一句直接点明了诗的背景,战争的硝烟已蔓延到京城,隐含了国家的危难。接下来,“心中自不平”表达了刘生对此种局面的内心激荡,他无法坐视不管,内心涌动着一种不平和渴望参与战场的冲动,展现了他作为军人的热血与责任感。
###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刘生即将出征的场景。牙璋,古代发兵的符信,象征着权力和出征;凤阙,指皇宫,用以形容刘生辞别皇宫,走向战场。铁骑绕龙城,则形象地描述了刘生所面对的敌人,龙城可能是敌方的据点,他带着铁骑绕过,显示了他的勇敢和对胜利的渴望。这一联用词壮阔,展现了一幅勇士出征、英勇无畏的画面。
###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颈联描绘战场上的景象,用“雪暗凋旗画”描绘了雪天的战场,雪花覆盖了旗帜,使得旗面上的图案显得暗淡,隐喻了战斗的残酷与艰难。同时,“风多杂鼓声”则突出了战场的嘈杂与紧张,风声与鼓声交织在一起,渲染了战争的氛围。这一联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尾联表达了刘生内心的矛盾与抉择。他宁愿成为士兵,经历战场的洗礼,也不愿仅仅做一名书生,过着平静的生活。这一句展现了刘生对战争的热爱和对荣誉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我们看到了英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矛盾和挣扎是许多英雄人物共有的内心世界。
总之,杨炯的《刘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战士面对战争的复杂心态,以及对权力、荣誉和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