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ǐ liú mǎ
紫骝马
biān dì yáo wú jí zhēng rén qù bù hái |
边地遥无极 征人去不还 |
qiū róng diāo cuì yǔ bié lèi sǔn hóng yán |
秋容凋翠羽 别泪损红颜 |
wàng duàn liú xīng yì xīn chí míng yuè guān |
望断流星驿 心驰明月关 |
gǎo zhēn hé chǔ zài yáng liǔ zì kān pān |
藁砧何处在 杨柳自堪攀 |
《紫骝马》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紫骝马》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边塞诗,通过对边地景色和征人的离别、思念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战争残酷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下面逐段解释其意思:
1. **边地遥无极, 征人去不还**:首句直指边疆的辽阔与征人的离别。边地的尽头似乎无限遥远,而那些离家出征的人,或许永远无法返回家乡。
2. **秋容凋翠羽, 别泪损红颜**:秋天的景象使翠绿的羽毛显得枯萎,离别的泪水让红颜变得憔悴。这里通过秋景和别泪的描绘,寓意离别之苦和战争带来的伤痛。
3. **望断流星驿, 心驰明月关**:望着远方的流星驿站,心却已驰骋至明月关。流星驿是古代传递信息的地方,明月关则可能象征着战争的前线。这两句表达了对战争前线的遥望和内心对和平的向往。
4. **藁砧何处在, 杨柳自堪攀**:藁砧是古代用作砧板的薄竹片,这里借指征人。这句询问征人的家乡在哪里,而杨柳自堪攀,似乎在表达对家乡自然景色的怀念。也有一说,杨柳代表柳树,柳树与离别有关,“柳”谐音“留”,常用于表达离别之情,所以此处可能在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边塞的辽阔与战争的残酷为背景,通过征人离别、思念家乡的场景,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杨炯在这首诗中,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紫骝马》古诗词赏析:
《紫骝马》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的一首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以及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描绘的边地景色与人物离别之感**:“边地遥无极, 征人去不还” 开篇就以广袤无垠的边地景象与征人远离故乡、生死未卜的处境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征人“去不还”不仅指身体的离别,更寓意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未知的风险。
2. **秋日的衰败与人物的离愁**:“秋容凋翠羽, 别泪损红颜” 这两句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如凋零的翠羽(指叶子),以及因离别而流下的泪水(损害了红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萧瑟和离别之痛的感伤。
3. **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盼**:“望断流星驿, 心驰明月关” 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想象中流星驿传信的速度之快,心却驰骋在明月关之外,表达了对家人的深切牵挂与对和平回归的深切期盼。
4. **结尾的反思与自问**:“藁砧何处在, 杨柳自堪攀” 这两句是诗人对于战争中生死未卜的担忧,同时也反思了战争中的生存状态。藁砧(藁是细软的禾苗,砧是古代用以砸肉的砧板,比喻战俘)是战争的象征,暗示着战事的残酷,杨柳则象征着家的温馨与期盼,对比之下,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家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边塞景象的刻画,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