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qiān yòu chéng shěng zhōng mù wàng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
xī shí nán pǔ bié hè yuàn bǎo qín xián |
昔时南浦别 鹤怨宝琴弦 |
jīn rì dōng fāng zhì luán xiāo zhū jìng qián |
今日东方至 鸾销珠镜前 |
shuǐ liú xián qì yàn yuè yǐng xiàng chuāng xuán |
水流衔砌咽 月影向窗悬 |
zhuāng xiá qī yú fěn xūn lú miè jiù yān |
妆匣凄馀粉 熏炉灭旧烟 |
wǎn tíng cuī yù shù hán zhàng wěi jīn lián |
晚庭摧玉树 寒帐委金莲 |
jiā rén bù zài dé yún rì jǐ qiān nián |
佳人不再得 云日几千年 |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古诗词释义: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傍晚省中(官署)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下是对每一句诗句含义的逐段解释:
1. **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
这一句以回忆的方式起笔,提到过去在南浦(地名,常用来指送别之地)的离别场景,使用了鹤与宝琴弦的意象,鹤象征着离别的哀愁,宝琴弦则暗示了音乐与离别的关联,引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2. **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
“今日”与“昔时”形成对比,指出时间的流逝。东方至,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与旧日的分别相对。鸾销,可能是指鸾镜(以鸾鸟装饰的镜子)熄灭,暗示时光的消逝,让人物不再。
3. **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
这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致。水流在台阶下咽止,暗示了夏日的酷热即将消退,而月影在窗前悬挂,预示着夜晚的来临。整体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悲凉的氛围。
4. **妆匣凄馀粉,熏炉灭旧烟,**
借助妆匣与熏炉的意象,进一步强调时光的流逝。妆匣中的余粉代表着妆容的消退,熏炉里的旧烟则象征着过去习惯的消散。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改变了一切,包括人的外在形象与生活习惯。
5. **晚庭摧玉树,寒帐委金莲,**
玉树与金莲在这里代表着贵重、美丽的物事,晚庭摧与寒帐委则表明这些美好的事物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凋零、衰败。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述,也是对美好时光消逝的感慨。
6. **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佳人(美好的人或事物)已经不在,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云日几千年,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永恒和不可逆,强调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逝去的哀愁和对时间无尽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景象,以及对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更迭的深刻感触,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古诗词赏析: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是初唐诗人杨炯的一首七言古风,诗人通过省中暮景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厚重融合在一起,表达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句铺垫**:“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诗一开头,即以“南浦别”这一古典意象引入,唤起读者对于离别、时光流逝的联想。南浦是古人常用来指代送别的地点,鹤象征着高洁和时光的流逝。鹤的“怨”引出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怀念。
2. **承句转换**:“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诗的下半句则是对当前景象的描绘,东方日出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同时也是时间的不断推进。鸾消珠镜,既是对镜子的动态描绘(消退)也是对时光消逝的隐喻。这两句承上启下,将思绪从过去引向现在。
3. **细节描写**:“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水声“咽”、月影“悬”,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傍晚时分省中寂静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水声的轻微回响和月影的静悬,共同烘托出一种时间仿佛静止的瞬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静谧与内心的触动。
4. **情感抒发**:“妆匣凄馀粉,熏炉灭旧烟。”妆匣里的余粉、熏炉里消散的旧烟,这些日常用品的细节,象征着往日美好时光的消逝,以及对曾经青春与繁华的怀念。余粉与旧烟,既是物的消逝,也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5. **总结反思**:“晚庭摧玉树,寒帐委金莲,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晚庭中玉树的摧折、寒帐里的金莲散落,以及“佳人不再得”,这些形象直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不再、人事变迁的哀叹。云日几千年,更是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时光的漫长与无情,与个人生命中短暂的幸福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通过对省中暮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蕴含着对历史和时间深刻的理解与反思。杨炯通过这首诗,展现了其在诗歌中的细腻情感和对生命、时间的独特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