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liú shì láng rù lóng táng guān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jìng yè chū zhōng rì fú shēng dà xiǎo nián |
净业初中日 浮生大小年 |
wú rén běn wú wǒ fēi hòu yì fēi qián |
无人本无我 非后亦非前 |
xiāo gǔ páng xuān dì lóng shé zhí yìng tiān |
箫鼓旁喧地 龙蛇直映天 |
fǎ mén cuī dòng yǔ jué hǎi pò zhōu chuán |
法门摧栋宇 觉海破舟船 |
shū zhèn qín wáng xiǎng jīng wén sòng guó chuán |
书镇秦王饷 经文宋国传 |
shēng huá zhōu bǎi yì fēng liè bèi sān qiān |
声华周百亿 风烈被三千 |
wú méi qīng yuán sì huāng liáng zǐ mò tián |
芜没青园寺 荒凉紫陌田 |
dé yīn shū wèi yuǎn gǒng mù yǐ shēng yān |
德音殊未远 拱木已生烟 |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和刘侍郎入隆唐观》,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分析这首诗的句子,我们可以逐渐理解其内容:
1. **净业初中日, 浮生大小年:** 这两句意味着在修行的初期,人们的生活是纯洁而深刻的,与短暂、浮华的世俗生活形成对比。
2. **无人本无我, 非后亦非前:** 此句表达了无我的哲理,意味着个体的本质并非个人所有,超出了个体的开始与结束。
3. **箫鼓旁喧地, 龙蛇直映天:** 描述了隆唐观内进行的某种仪式或庆典,箫鼓之声充满大地,龙蛇的图像直映天空,象征着仪式的庄严和神圣。
4. **法门摧栋宇, 觉海破舟船:** “法门”通常指通往智慧或觉悟的途径。这两句暗示了某种信仰或修行过程中的关键变革,法门被理解为建筑的柱子或基石的摧毁,觉海中的船被破败,象征了传统信仰或认知的颠覆与重建。
5. **书镇秦王饷, 经文宋国传:** 提到书籍作为秦王的礼物被保存,并且《圣经》的经文在宋国流传。这里可能指的是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以及对经典书籍的尊敬。
6. **声华周百亿, 风烈被三千:** 这两句描述了隆唐观在文化或精神影响上的广泛传播,声名远播,影响深广,犹如风吹遍千山万水。
7. **芜没青园寺, 荒凉紫陌田:** 这两句可能描绘了过去的寺庙或田地现在被遗忘或荒废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自然变迁的感慨。
8. **德音殊未远, 拱木已生烟:** 最后两句提到德音(道德与智慧的声音)虽然并未消失,但时间的流逝使得原本站立的木头(可能象征着历史的见证或人们)已经化为烟尘。这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可能是对某种精神或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被遗忘的隐喻。
整首诗通过描绘和反思道观的景象与历史,表达了对修行、传承、变迁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古诗词赏析: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这首诗由唐代诗人杨炯创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佛法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场与人生态度**:“净业初中日, 浮生大小年” 开篇即表达了对人生无常、虚幻的深刻理解。净业表示内心的清净,而“浮生”则暗示了人生如浮云,短暂而不可靠。诗人通过对“初中日”和“大小年”的对比,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价值的相对性,体现了他对人生本质的思考。
2. **佛教思想的融入**:“无人本无我, 非后亦非前” 这两句话蕴含了佛教中“空”和“无我”的思想,表明在佛教看来,个人和世界都处于不断变化中,没有固定的自我存在,也没有确定的未来和过去。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对探索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3. **观内景致与气氛**:“箫鼓旁喧地, 龙蛇直映天” 描述了隆唐观内热闹的景象,通过箫鼓声和地面上的喧嚣,以及天空中的龙蛇形象,营造了一种既神秘又充满活力的氛围。这种描绘不仅是对观内景象的描写,也是对观内法事、宗教活动的象征。
4. **法门与佛法的消逝**:“法门摧栋宇, 觉海破舟船” 诗人感叹佛法和法门的衰败,法门摧坏,觉海破落,意味着精神的导向和指引的失落,反映出当时社会精神层面的困惑与危机。
5. **历史的见证与传承**:“书镇秦王饷, 经文宋国传” 指出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通过提及秦王的馈赠和宋国的传颂,表明了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尽管它们可能在时代变迁中被遗忘,但仍然影响着后人。
6. **诗人的情怀与反思**:“声华周百亿, 风烈被三千” 通过描述名声与风范的广泛影响,展示了诗人对个人成就和影响力的思考。同时,“芜没青园寺, 荒凉紫陌田” 的描绘则展现了对文化和自然景观衰败的感伤,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7. **结语与哀思**:“德音殊未远, 拱木已生烟” 结尾处,诗人用“德音”表达了对高尚道德和智慧的赞美,指出虽然这些美好品质似乎还存留于世,但最终仍然逃不过时间的侵蚀,就像“拱木已生烟”一样,充满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
总的来说,杨炯的这首诗在赞美佛教智慧、历史传承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社会变迁和个人成就短暂性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