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fǔ xiān rù hào tiān guān xīng zhān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
fú dì yīn yáng hé xiān dōu rì yuè kāi |
福地阴阳合 仙都日月开 |
shān chuān lín sì xiǎn chéng shù yǐn sān tái |
山川临四险 城树隐三台 |
fú kǎn pái yún chū fēi xuān rào jiàn huí |
伏槛排云出 飞轩绕涧回 |
cēn cī líng dào yǐng xiāo sǎ yì fú āi |
参差凌倒影 潇洒轶浮埃 |
bǎi guǒ zhū wèi shí qún fēng jǐn zuò tái |
百果珠为实 群峰锦作苔 |
xuán luó àn yí wù pù bù xiǎng chéng léi |
悬萝暗疑雾 瀑布响成雷 |
fāng shì shāo dān yè zhēn rén fàn yù bēi |
方士烧丹液 真人泛玉杯 |
hái rú wèn táo shuǐ gèng shì dé péng lái |
还如问桃水 更似得蓬莱 |
hàn dì qiú xiān rì xiāng rú zuò fù cái |
汉帝求仙日 相如作赋才 |
zì rán jīn shí zòu hé bì shàng tiān tái |
自然金石奏 何必上天台 |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古诗词释义:
杨炯的这首《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是唐代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寓意深远。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
- 描述了昊天观所在之地作为仙境的特征,阴阳调和,日月光明,暗喻这个地方环境和谐,景色宜人。
2. **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
- 山川环绕,面临四面险峻的地势,但城市和树木却隐匿在三台(这里或指的是三台山,古代指天上的三台星)的景象中,表达了昊天观周围壮丽而神秘的自然景观。
3. **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
- 说明在观内有建筑物突出于云层之上,类似于矗立于云海之中的景象,而飞轩则在山涧间环绕,展现建筑物布局的巧妙与空间的错落有致。
4. **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
- 描述建筑物与水体相互映照,倒影参差不齐,显示出建筑的层次感。同时,整个环境显得洒脱超凡,远离尘嚣,充满了清雅的气息。
5. **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
- 用“百果珠为实”来形容果实的珍贵与繁多,如同珍珠般闪耀。同时,“群峰锦作苔”则形象地比喻群山上的植被丰富,如同锦缎覆盖,色彩斑斓。
6. **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
- 描述了悬垂的藤蔓在晨雾中显得幽暗神秘,如同雾气笼罩;而瀑布的轰鸣声则响亮如雷,展现出自然界的磅礴气势。
7. **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
- “方士”指的是古代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士,他们在这里烧制丹药,希望能得到仙界的长生之道;“真人”则可能象征得道成仙之人,手持玉杯,享受着超凡脱俗的仙界生活。
8. **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
- 用“问桃水”和“得蓬莱”来比喻寻找到桃源般的人间仙境,表达了对昊天观所在之地美好、神秘和令人向往的描绘。
9.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
- 提及历史上汉代皇帝追求长生不老之事,以及司马相如的才华,暗喻昊天观之地与古代的神仙传说和文人雅事相联系。
10. **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 最后一句表达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妙,就如同金石的演奏,不需要攀登山顶,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意在赞美昊天观所在之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谐与超凡脱俗的仙境,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古诗词赏析:
杨炯的这首《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景与神话传说的崇敬和向往,其风格豪迈,意境深远,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仙界、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首先,诗的开头“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即点明了观星之所位于一个与阴阳、日月和谐统一的仙境之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下来的“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则通过描绘山川的壮丽与城市的隐秘,展示了自然景观与人类居住地的和谐共生,同时也隐含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
“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描绘了观星之所的建筑特色,即建筑凌云而上,与云雾交织,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则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建筑相互映衬的美景,倒影与尘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与高雅。
“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则通过“百果”与“锦作苔”的比喻,强调了自然界的丰富与美丽。这些丰富的植物与色彩斑斓的岩石,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画卷。
“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则以瀑布的壮观景象,描绘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暗喻了自然力量的威严与震撼。
“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提到的方士与真人,代表了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理想。而“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则进一步延伸了这一主题,通过问桃水和得蓬莱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超凡生活的追求。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引用历史典故,暗示了古代文人对仙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借古喻今,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文化的推崇。
“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则以金石的自然演奏,呼应了全诗的自然主题,表达了作者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美好的音乐,无需刻意追求仙界的超凡之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色和富有神话色彩的仙境,还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景和神话传说的浓厚兴趣和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