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xiāng yuán zhì tán zhōu héng shān xiàn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
yá kǒu zhòng shān duàn qīn yín sǒng tiān bì |
崖口众山断 嵚崟耸天壁 |
qì chōng luò rì hóng yǐng rù chūn tán bì |
气冲落日红 影入春潭碧 |
jǐn huì zhī tái xiǎn dān qīng huà sōng shí |
锦缋织苔藓 丹青画松石 |
shuǐ qín fàn róng yǔ yán huā fēi de lì |
水禽泛容与 岩花飞的砾 |
wēi lù cóng cǐ shēn wǒ lái xiàn yú yì |
微路从此深 我来限于役 |
chóu chàng qíng wèi yǐ qún fēng àn jiāng xī |
惆怅情未已 群峰暗将夕 |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古诗词释义:
###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
#### 崖口众山断, 嵚崟耸天壁,
这段描绘了作者从湘源出发,前往潭州衡山的途中,所见的山景。"崖口"指的是悬崖的开口处。"众山断"意味着悬崖的尽头是连绵起伏的山脉,这里以一种断开的感觉描绘了山的连绵。"嵚崟耸天壁"进一步描绘了山峰直插云霄的雄伟景象,"嵚崟"形象地表现出山势的陡峭和高耸。
#### 气冲落日红, 影入春潭碧,
随着夕阳的落下,阳光与山峰相撞,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红色光芒,照亮了整个山脉。"气冲落日红"的描绘充满了动态感和色彩感。同时,作者也描绘了山的影子在清澈的春水之中倒映的景象,"影入春潭碧"生动地展现了山影与水色相互映衬的和谐美。
#### 锦缋织苔藓, 丹青画松石,
这里将山上的苔藓与岩石比作织锦和丹青,赞美了自然的色彩和纹理之美。"锦缋"指的是华美的织物,"苔藓"与"松石"的自然景观被作者赋予了艺术的美,展示了自然界中朴素的美学。
#### 水禽泛容与, 岩花飞的砾,
水面上的禽鸟在自由地游动,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状态。"岩花飞的砾"描述了岩石表面的花朵随着山石的滚动而仿佛飞舞,巧妙地描绘了动态与静态、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奇妙联系。
#### 微路从此深, 我来限于役,
道路从这里开始变得崎岖、深邃,体现了旅途的艰难。"我来限于役"则表达了作者因公务或责任所限,不得不在此刻中断旅程的无奈。
#### 惆怅情未已, 群峰暗将夕,
"惆怅情未已"表达了作者面对美景而不能深入欣赏的遗憾,"群峰暗将夕"则描绘了太阳即将下山的景象,群山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神秘,增添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旅途中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个人情感体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旅程与责任间冲突的感慨。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古诗词赏析:
宋之问的这首《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图景,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了从湘源至潭州衡山县一段旅程中的自然风光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头的山川描绘**:“崖口众山断, 嵚崟耸天壁, 气冲落日红, 影入春潭碧”(译文:山崖的入口处,群山断绝,峭壁如刀削,直冲云霄,映照着红红的夕阳,山影投射在碧绿的潭水中)。这段描绘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景,将读者带入了一片巍峨壮观的自然景观中。红日与碧水的色彩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
2. **自然界的细腻描绘**:“锦缋织苔藓, 丹青画松石, 水禽泛容与, 岩花飞的砾”(译文:绿苔织成的锦缎覆盖着地面,如同丹青绘制的松石般清晰可见,水鸟在水中悠闲地游动,岩石上的花朵如同飞扬的砾石在空中舞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色描绘得生动有趣,赋予了自然景象以生命和动态感。
3. **路径与情感的交织**:“微路从此深, 我来限于役, 惆怅情未已, 群峰暗将夕”(译文:小路从这里深入,我因公务所限,不能尽享山间美景,内心充满惆怅,随着群山的阴影逐渐降临,一天又要结束)。作者通过描绘微路的深入,暗示了旅途的遥远与艰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因公务在身,未能充分欣赏大自然美景的遗憾与惆怅。末尾“群峰暗将夕”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暗含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珍惜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宋之问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丰富的情感交织,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忙碌生活中的束缚与对自由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壮丽山川的画卷,更是一首饱含个人情感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