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héng yáng zhì sháo zhōu yè néng chán shī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
jiā lín qīng xī shuǐ xī shuǐ rào pán shí |
家临清溪水 溪水绕盘石 |
lǜ luó sì miàn chuí niǎo niǎo bǎi yú chǐ |
绿萝四面垂 褭褭百馀尺 |
fēng quán dù sī guǎn tái xiǎn pù yīn xí |
风泉度丝管 苔藓铺茵席 |
chuán wén yǐng yáng rén xiá wài shù líng yè |
传闻颍阳人 霞外漱灵液 |
hū wǎng yán zhōng hàn yín wàng cháo fù xī |
忽枉岩中翰 吟望朝复夕 |
hé dāng suì yuǎn yóu wù sè hòu bū kè |
何当遂远游 物色候逋客 |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古诗词释义:
这首宋之问的《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展现了作者从衡阳到达韶州拜谒能禅师的途中所见所感,内容意蕴丰富,情感细腻。以下是逐段解释其意思:
### 家临清溪水, 溪水绕盘石, 绿萝四面垂, 褊褭百馀尺
这段描述了诗人在前往韶州的路上,遇到的清溪与盘石以及溪边生长的绿萝。这里的“清溪水”象征着纯净与宁静,“盘石”则代表了道路的坎坷与不平坦,而“绿萝四面垂,褭褭百馀尺”则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绿意盎然,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描绘了一条蜿蜒曲折,充满生机的道路。
### 风泉度丝管, 苔藓铺茵席
“风泉度丝管”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风和泉水的声音比作丝管的演奏,暗示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妙。而“苔藓铺茵席”则描绘了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苔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宁静。
### 传闻颍阳人, 霞外漱灵液
这句诗提到了一个传说中的颍阳人,他们生活在霞光之外,沐浴着灵泉。这里通过传说和仙境般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现实、追求心灵纯净和自然和谐的理想状态。
### 忽枉岩中翰, 吟望朝复夕
“忽枉岩中翰”描述了能禅师突然在山岩中留下了诗文,象征着智慧和灵感的突然降临。诗人“吟望朝复夕”则是表达了对能禅师的尊敬与向往,他不仅在每日的清晨至黄昏间凝望,更是在内心深处不断地吟诵,以期得到启示。
### 何当遂远游, 物色候逋客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能禅师深入交流的愿望,期待能禅师能带领他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远游,探索更高深的智慧与心灵境界。这里的“逋客”意指远方的访客或客人,隐喻着渴望遇见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启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精神追求和心灵沟通的向往。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古诗词赏析:
宋之问的这首《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是一首具有深刻意蕴的诗篇,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目解析:
标题“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点明了诗人的行迹和目的。衡阳与韶州均为古代地名,而“谒能禅师”则表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是拜见一位名为能的禅师,暗示了此行与宗教、哲学思考或寻求精神启示有关。
### 诗歌内容与解析:
1. **首联“家临清溪水,溪水绕盘石”**,描绘了一个宁静、清澈的自然环境,溪水环绕着盘石,给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感觉,为全诗定下了宁静、超脱的基调。
2. **“绿萝四面垂,褭褭百馀尺”**,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和生机勃勃,绿萝的垂挂和其长度(百馀尺),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
3. **“风泉度丝管,苔藓铺茵席”**,将自然界的声响(风声、泉水声)与乐器声相融合,形成一种自然与艺术的和谐,而“苔藓铺茵席”则是一种比喻,用苔藓的绿意和柔软,比喻禅师或僧侣的内心世界,充满宁静与平和。
4. **“传闻颍阳人,霞外漱灵液”**,这里的“颍阳人”可能象征着智者或高人,而“霞外漱灵液”则表达了对这种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5. **“忽枉岩中翰,吟望朝复夕”**,诗人描绘了禅师在岩石间挥毫泼墨的情景,其“吟望朝复夕”不仅体现了禅师的才华与勤奋,也隐含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哲思。
6. **“何当遂远游,物色候逋客”**,诗人表达了对能够像禅师一样远离尘嚣、寻觅精神寄托的向往,以及对可能遇到的“逋客”(即离群索居、逃避世俗的人)的期待,体现了对超脱世俗、追寻内心平和生活的渴望。
### 总结: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一种向往,以及对精神启示的追求。宋之问在诗中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心灵深处平和与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