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ù yún mén sì
宿云门寺
báo yóu jīng dū rì yáo xiàn jī shān míng |
薄游京都日 遥羡稽山名 |
fēn cì jiāng hǎi jùn qiè lái zhēng sù qíng |
分刺江海郡 朅来征素情 |
sōng lù xǐ xīn juàn xiàng yán fū niàn chéng |
松露洗心眷 象筵敷念诚 |
báo yún jiè qīng zhàng jiǎo rì xiān zhū méng |
薄云界青嶂 皎日鶱朱甍 |
tái jiàn shēn bù cè zhú fáng xián qiě qīng |
苔涧深不测 竹房闲且清 |
gǎn zhēn liù xiàng jiàn chuí zhào èr niǎo míng |
感真六象见 垂兆二鸟鸣 |
gǔ jīn xìn líng jì zhōng zhōu mò yǔ jīng |
古今信灵迹 中州莫与京 |
lín yǎn yǒng qī yè qǐ yī zuǒ yī shēng |
林巘永栖业 岂伊佐一生 |
fú wù suī yǐ jiǔ shì shì qù lái chéng |
浮悟虽已久 事试去来成 |
guān niàn xìng xiāng xù shù jǐ zuì hòu míng |
观念幸相续 庶几最后明 |
《宿云门寺》古诗词释义:
### 宿云门寺
#### 宋之问
标题:宿云门寺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 开篇写自己在游历京都的日子里,远远地向往着稽山的美名。稽山,即会稽山,这里指位于浙江绍兴的名山,是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
**分刺江海郡,朅来征素情:** 后来,被分派到江海郡担任刺史,特地前来追求清白的性情。分刺江海郡,可能指宋之问被任命为江海地区的行政长官。征素情,即追求纯朴的性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 深夜,在松林中的露珠洗刷着内心的眷恋,供奉象牙制成的筵席,虔诚地表达着内心的念头。这里用自然与宗教的象征,表达内心的纯净与虔诚。
**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薄薄的云层将青山与天际分隔,明亮的阳光照耀着朱红色的屋脊。此处描绘了云门寺的自然美景与建筑的庄严。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 碧绿的苔藓覆盖的山谷深不可测,清静的竹屋既舒适又宁静。这里用“深不测”和“闲且清”来形容云门寺的环境幽静,引人深思。
**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鸟鸣:** 在思考中感悟到了真实的景象,仿佛见到了某种预兆,两只鸟的鸣叫似乎预示着什么。感真六象,可能是指在深入思考或冥想中,有所感悟或预知。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 古往今来,这确实是灵异之地,中原的名山大川都无法与之相比。信灵迹,即相信这里的灵异之处。
**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 我愿意在此地终身修行,这不仅仅是为了一生的辅助,更是内心的真正追求。林巘,指山峦,永栖业,意为永远在此修行。
**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 从悟道到实践,这过程虽已长久,但通过实际行动与经历,最终达到了内心的愿望。浮悟,表面的悟道;事试,实践或经历。
**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 幸运的是,这些观念得以连贯地传达,或许最终会达到光明的境界。观念,指思想、理念;相续,连续、不间断;庶几,希望、也许。
整首诗描述了宋之问在云门寺的住宿经历和感悟,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他对清静生活、精神修行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宿云门寺》古诗词赏析:
宋之问的这首《宿云门寺》是一首描绘和感悟云门寺自然美景与佛教精神的诗作。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赏析:
1. **起始部分(首四句)**:诗人从京都游历归来,对地处江南的云门寺充满向往。这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佛教圣地的憧憬,以及对归隐山林的渴望。
2. **中段(五至十四句)**:诗人描绘了云门寺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景观。"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等诗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松树、云雾、山峦、日光与朱红色的屋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内部的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场景。
3. **感悟与哲思(十五至二十四句)**:诗人通过"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鸟鸣"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则表现出对云门寺这一历史与自然双重魅力的赞叹。"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追求与决心。
4. **结语(最后一句)**:"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诗人总结了自己的修行之旅,表示尽管经历了多年的悟道,但修行的道路还很长。他希望能够持续不断地深入修行,最终获得内心的光明。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云门寺的自然美景和佛教氛围,更融入了诗人深刻的个人感悟和修行体验,展现了作者对佛教精神的追求与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观和哲学思考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既美丽又深邃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