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shuò fāng hé shì láng
送朔方何侍郎
èr bǎi sì shí zài hǎi nèi hé fēn fēn |
二百四十载 海内何纷纷 |
liù guó bīng tóng hé qī xióng shì wèi fēn |
六国兵同合 七雄势未分 |
cóng chéng jù qín dì cè jué wèn sū jūn |
从成拒秦帝 策决问苏君 |
jī míng jiāng gǒu dào lùn dé bù lùn xūn |
鸡鸣将狗盗 论德不论勋 |
《送朔方何侍郎》古诗词释义:
宋之问的《送朔方何侍郎》虽然标题为送别诗,但其内容涉及历史事件,诗中蕴含着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感慨,展现了一种深深的思古之情。下面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1.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这句诗从时间跨度(大约为公元前26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为战国末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大约240年)切入,指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仍。
-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进一步描述了战国时期的纷争状态,七雄(秦、魏、韩、楚、燕、赵、齐)中的六国之间战争不断,势力尚未完全统一。
2.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
- **从成拒秦帝**:这里引用了历史故事,韩信(字“信”,又称“韩信”或“韩信侯”)在楚汉战争中投靠刘邦(汉高祖),后来被刘邦封为韩信侯,成为汉朝的功臣。此句提到韩信作为抵御秦朝的重要人物,暗示历史上存在类似人物或事件,对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
- **策决问苏君**:这里借用了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的故事。苏秦曾游说六国联合对抗强秦,展现了智谋与策略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此句隐含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智者与策略在国家治理与统一中的重要性。
3.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 **鸡鸣将狗盗**:通过引用历史上“鸡鸣狗盗”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在国家治理与历史进程中,不仅功勋显赫的英雄受到重视,那些可能看似卑微或不显眼的角色(如智谋、策略等)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此处“鸡鸣”和“狗盗”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智慧与策略。
- **论德不论勋**:指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仅仅看重其功勋,更应关注其道德品质与对国家与人民的真正贡献。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真正能为国家带来深远影响的德行的推崇。
综上所述,宋之问的《送朔方何侍郎》通过历史背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赞誉,展现了对国家统一、历史功臣以及道德品质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过去历史事件的回顾,也表达了对当代或未来治理者的期望,强调了智慧、策略与道德品质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送朔方何侍郎》古诗词赏析:
《送朔方何侍郎》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变迁、权力与道德的讨论以及对人性的深层次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历史背景与主题**:
- **历史背景**:“二百四十载, 海内何纷纷” 开篇描绘了历史的漫长和世事的纷繁复杂,暗示了时间跨度之大和历史变迁的剧烈。从“六国兵同合, 七雄势未分” 到“从成拒秦帝, 策决问苏君”,诗人通过简练的词语勾勒了从战国时期到秦朝统一的历史轮廓,特别是强调了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
- **主题**:诗中围绕权力、道德与历史人物的评价展开,探讨了在历史进程中的权力争夺与道德考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问题。
2. **历史人物的象征意义**:
- **六国、七雄、秦帝**:象征着历史上的势力与权力斗争,从多国争霸到统一的历程,反映了权力集中与整合的趋势。
- **苏君**:苏秦,战国时期的著名策士,以善于游说著称,通过策略和智谋影响历史进程,象征着在权力斗争中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
- **鸡鸣将狗盗**:以“鸡鸣”和“狗盗”象征智慧与策略,与苏秦的智谋相呼应,强调了在权力与道德评价中的智慧运用。
3. **道德与功勋的考量**:
- “论德不论勋” 一语,表明了诗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思考,即在道德层面的考量重于功勋的积累,提示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的道德视角。
4. **结语**:
-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探讨了权力、道德与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关系,展现出诗人对历史变迁、人性深邃的思考,以及对道德价值的深刻关注。
综上所述,《送朔方何侍郎》不仅是一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权力、道德与历史进程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