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ò mán dòng
过蛮洞
wǔ lǐng xī huáng kè sān xiāng qiáo cuì yán |
五岭恓惶客 三湘憔悴颜 |
kuàng fù qiū yǔ jì biǎo lǐ jiàn héng shān |
况复秋雨霁 表里见衡山 |
lù zhú péng nán zhuǎn xīn yī yàn běi hái |
路逐鹏南转 心依雁北还 |
wéi yú wàng xiāng lèi gèng rǎn zhú chéng bān |
唯馀望乡泪 更染竹成斑 |
《过蛮洞》古诗词释义:
《过蛮洞》这首诗由宋之问所作,描绘了诗人行经蛮洞(可能指的是位于湖南南部的神秘之地,也可能是作者对偏远、险恶之地的统称)时的内心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诗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作为一位旅人,远离故乡,途经偏远之地(五岭和三湘地区)时的内心感受。五岭是中国古代岭南地区五座连绵山脉的统称,此处借指旅途的艰难和遥远。三湘则指湖南东部的三个湖泊,泛指湖南地区。憔悴颜,指的是面容疲惫、消瘦。
2.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这两句描述了旅途中某日天气转晴,秋季的雨后阳光照耀下,诗人能从四面八方看到衡山的景象。衡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中部,诗人或许看到它感到一丝慰藉,也或许是对旅途疲惫的暂时解脱。
3.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这两句继续通过自然现象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鹏是古代传说中的大鸟,其南飞象征着诗人的南行之路;雁北还,通常指的是大雁迁徙时向北飞,诗人用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的心向着北方,可能寓意着思念故乡的情绪。
4.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唯馀望乡泪,指的是只有思念故乡的泪水。更染竹成斑,可能是诗人想象中,因为思念之深,泪水落入竹林,使得竹叶上满布斑驳的痕迹。这是一种非常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比喻,用来展现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远离故乡、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过蛮洞》古诗词赏析:
宋之问的《过蛮洞》是一首富含深情和自然景象描写的诗歌。这首诗以一个行走在五岭山脉中的旅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深深的乡愁和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怀念。以下是这首诗的几个特点和赏析:
1. **描绘人物处境**:诗的前两句“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旅人孤独、疲惫的外在形象。五岭,泛指中国的山脉,此处代指旅途的遥远与艰辛;三湘,则指向湖南地区,这里形容了旅途的艰辛和人物内心的疲惫。这样的描绘立刻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旅人的形象,让他成为整首诗情感的载体。
2. **自然景观与情感交融**:接下来的诗句“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描写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雨后的晴空展现出远处的衡山,这种对自然美的描绘与人物情感的抒发交织在一起。秋雨后晴朗的天空与远处的山峰形成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美,这种景象强化了人物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行进方向与心理状态**:通过“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两句,诗人在描述行进方向的同时,巧妙地揭示了内心状态的转变。鹏向南飞翔,雁向北迁徙,这两种自然现象与人物南行而心向北,即对家乡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心理状态的表达,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细腻和复杂。
4. **结尾的抒情**:最后一句“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也是最为动人的部分。通过“望乡泪”的描述,直接抒发了人物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而“更染竹成斑”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深度,暗示着泪水落在竹子上,竹子因此而斑斑点点,如同被泪水浸染。这一场景不仅富有画面感,也触动人心,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情感的深切和持久。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以及情感的深沉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深度的旅行者的内心世界。宋之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细腻的笔触,将旅途中的孤独、思念和对家乡的深深依恋,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使得《过蛮洞》成为一首具有深刻人文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