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ù zhào wáng shǔ zèng huáng mén shì láng shàng guān gōng wǎn cí èr shǒu
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
xián xiāng chèn bāng jié qīng liú jǔ dài tuī |
贤相称邦杰 清流举代推 |
gōng cái yǎn zhū xià wén tǐ biàn dāng shí |
公才掩诸夏 文体变当时 |
bīn diào fān chéng hè rén wáng xī yù guī |
宾吊翻成鹤 人亡惜喻龟 |
luò yáng jīn zhǐ guì yóu xiě tài chòng cí |
洛阳今纸贵 犹写太冲词 |
zèng zhì huī zhāng qià qiú shū mì cǎo chéng |
赠秩徽章洽 求书秘草成 |
kè suí zhāo lù jǐn rén zhú yè zhōu jīng |
客随朝露尽 人逐夜舟惊 |
hāo lǐ yì guān sòng sōng mén yìn shòu yíng |
蒿里衣冠送 松门印绶迎 |
shuí zhī yáng bó qǐ jīn rì zhòng āi róng |
谁知杨伯起 今日重哀荣 |
《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古诗词释义:
宋之问的这首《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是对上官公(具体姓名不详)的哀悼诗,展现出其卓越的才能与品质,以及其逝世后社会上对他的深切哀悼。下面逐段解释其意义:
1. **贤相称邦杰,清流举代推,公才掩诸夏,文体变当时** - 这句话赞扬了上官公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他被认为是国家的杰出领袖,并且在当时的文坛上引领了新的潮流,其才华覆盖了整个华夏大地,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文体发展。
2. **宾吊翻成鹤,人亡惜喻龟** - 此句用“宾吊”(宾客前来吊唁)和“翻成鹤”(比喻宾客变成了鹤,暗示逝者的离世)以及“人亡惜喻龟”(当人去世时,人们惋惜地把逝者比作龟,因为龟长寿,此处用来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和遗憾)来表达对上官公逝世的深切哀伤。
3. **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 - 这句话说明了上官公的影响力和声誉,即便在他去世后,他的作品(这里用“太冲词”代表他的作品)依然受到珍视,洛阳(古代文化中心,这里泛指文化繁荣之地)的文人们仍然在撰写关于他的文章或哀歌。
4. **赠秩徽章洽,求书秘草成** - 此句描述了上官公去世后,他的后事被妥善处理,人们赠予了适当的礼仪和荣誉(秩徽章洽),同时寻求并记录下了关于他的重要事迹和言论(求书秘草成)。
5. **客随朝露尽,人逐夜舟惊** - 这里用“朝露尽”(朝露消散,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夜舟惊”(夜晚的船只被惊醒,可能象征着突然的变故或人们对逝者的突然醒悟)来表达上官公的离世给人们带来的强烈情感冲击。
6. **蒿里衣冠送,松门印绶迎** - “蒿里”是古代丧葬地名,这里用以比喻墓地。这句话描述了上官公被安葬的场景,衣冠(穿着礼服)送他到墓地,松门(以松树为装饰的门)和印绶(象征官职的腰带)则在他去世后迎接他,象征了他对官场和礼仪的尊重。
7. **谁知杨伯起,今日重哀荣** - “杨伯起”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杨敞的字,这里用以比喻上官公,表达虽然外界可能对他的去世感到意外或惊讶,但上官公的声誉和功绩将得到长久的哀悼和荣耀。
整首诗通过对上官公生前才能、品德以及逝世后社会反应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古诗词赏析:
宋之问的《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是一组悼念故人、缅怀先贤的诗歌,充满了对上官公才华、品德和生平的尊敬与追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赞颂**:“贤相称邦杰,清流举代推”开篇即高度赞扬了上官公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将他比作国家的栋梁和时代的清流,显示了对他深远影响和高洁人格的推崇。
2. **才华横溢**:“公才掩诸夏,文体变当时”进一步强调上官公的才华横溢和对文体的独特贡献,不仅在当时有所革新,甚至在更广泛的诸夏之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哀悼之情**:“宾吊翻成鹤,人亡惜喻龟”以鹤和龟这两个长寿的意象表达了对上官公离世的深切哀悼,同时暗示了他在生前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同鹤和龟一般长寿和珍稀。
4. **文学遗产**:“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提到洛阳的文学之风,即使在上官公离世后,其作品仍受到广泛的追捧和传颂,如同司马相如(太冲)的作品一样珍贵。
5. **追赠与哀荣**:“赠秩徽章洽,求书秘草成,客随朝露尽,人逐夜舟惊”这部分描述了上官公去世后,朝廷和友人对他的追赠和哀荣,包括赋予其荣誉、收藏其作品以及追思悼念的情景。
6. **丧仪场景**:“蒿里衣冠送,松门印绶迎”描绘了上官公去世后的丧仪场景,衣冠送别,松门迎灵,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暗示了其人生如松,坚韧不拔。
7. **历史评价**:“谁知杨伯起,今日重哀荣”通过提到历史上的杨伯起,强调了上官公虽然在世时也许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但死后却获得了与杨伯起同样的哀荣,表达了对不同时代价值评判差异的思考。
整组诗文展现了对上官公的深切缅怀和高度评价,不仅赞颂了其生前的才华和贡献,也通过哀悼之情和历史评价,展现了对逝者的永恒记忆与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