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xìng sān huì sì yìng zhì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xiāng shā zhōng tiān qǐ chén yóu mǎn lù huī |
香刹中天起 宸游满路辉 |
chéng lóng tài zi qù jià xiàng fǎ wáng guī |
乘龙太子去 驾象法王归 |
diàn shì jīn rén yǐng chuāng yáo yù nǚ fēi |
殿饰金人影 窗摇玉女扉 |
shāo mí xīn cǎo mù biàn shí jiù tíng wéi |
稍迷新草木 遍识旧庭闱 |
shuǐ rù chán xīn dìng yún cóng bǎo sī fēi |
水入禅心定 云从宝思飞 |
yù zhī huáng jié yuǎn chū fú liù zhū yī |
欲知皇劫远 初拂六铢衣 |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古诗词释义: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诗,原诗文如下:
香刹中天起,宸游满路辉。
乘龙太子去,驾象法王归。
殿饰金人影,窗摇玉女扉。
稍迷新草木,遍识旧庭闱。
水入禅心定,云从宝思飞。
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香刹中天起,宸游满路辉:意为香火旺盛的寺庙仿佛从天空中升起,皇帝的游历使得沿途一片辉煌。这里通过“中天起”和“满路辉”描绘了寺庙的壮丽和皇帝出游的壮观景象。
2. 乘龙太子去,驾象法王归:这里使用“乘龙太子”和“驾象法王”作为象征,描述了皇帝和宗教领袖的出行。其中“太子”和“法王”在佛教中分别代表未来的国王和最高级别的僧侣,用龙和象来乘坐象征着皇家与宗教权威的双重尊贵。
3. 殿饰金人影,窗摇玉女扉:意为寺庙的殿堂上装饰着金色的人影,窗户随着轻风摇曳,仿佛玉女轻启扉门。这里通过“金人影”和“玉女扉”展现了寺庙内部的华丽与庄严,同时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场景更加生动。
4. 稍迷新草木,遍识旧庭闱:意为新长的草木逐渐生长,遍地的旧庭房被重新认识。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生长的赞美以及对古老寺庙的重新发现和珍视。
5. 水入禅心定,云从宝思飞:意为水融入禅者的心中使其更加平静,如宝一样珍贵的思维如同云朵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里表达了禅修带来的内心平静以及思维的自由与开阔。
6. 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意为若要了解皇帝的权力和地位的深远,便可以从他初次穿着六铢衣的时刻开始探讨。这里通过“皇劫”(即皇帝的权力和影响)和“六铢衣”(佛教中佛陀初降神迹时所穿的轻薄衣裳)隐喻了皇帝超凡脱俗的权威和尊贵。
整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出游时的盛大景象和寺庙的庄严环境,表达了对皇家威仪和佛教精神的颂扬,同时也寄托了对权力、宗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考。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古诗词赏析: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所创作的一首诗,旨在歌颂帝王巡幸三会寺的盛事,以表达对帝王的尊崇和对佛法的敬仰。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香刹中天起,宸游满路辉”开篇点题,赞美三会寺的佛教圣殿高耸入云,帝王的行游使得整条道路都闪耀着光辉,既表现了帝王的尊贵,也突出了佛教圣地的庄严。
颔联“乘龙太子去,驾象法王归”运用了古代神话中的元素,以“乘龙太子”、“驾象法王”来比喻帝王和佛教的重要人物,形象地展现了帝王和佛教领袖的神异之旅,充满了神秘和崇高的色彩。
颈联“殿饰金人影,窗摇玉女扉”描绘了三会寺的殿堂和窗户,金人影和玉女扉都是佛教艺术的象征,以此展现寺庙内的庄严与华丽,以及佛法的神圣和美妙。
颔联“稍迷新草木,遍识旧庭闱”表达了在帝王巡幸之后,新栽种的草木与旧日的殿堂都被重新关注和审视,寓意着佛法和皇家恩泽的遍及四方,无远弗届。
尾联“水入禅心定,云从宝思飞,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则进一步深入佛教的哲理。水入禅心定,指的是水滴石穿,象征着禅定的力量;云从宝思飞,则暗示着智慧的云朵随思想飞翔;最后,“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这里“皇劫远”比喻帝王的恩泽长久,而“六铢衣”则来源于佛典,指佛祖释迦牟尼的袈裟,象征着佛祖的清净和超脱。整个句子寓意深远,表达了对帝王及佛法的无限敬仰和向往。
总之,《奉和幸三会寺应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与皇权相结合的盛况,表达了对佛教的崇敬以及对帝王权威的颂扬,同时也渗透着对佛法智慧的追寻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