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xìng cháng ān gù chéng wèi yāng gōng yìng zhì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qīng bì xuān huáng dào shèng yú jiàng zǐ chén |
清跸喧黄道 乘舆降紫宸 |
shuāng gē níng xiǎo rì yún guǎn fā yáng chūn |
霜戈凝晓日 云管发阳春 |
tái gǔ quán yí hàn lín yú bàn shí qín |
台古全疑汉 林馀半识秦 |
yàn hān shī bù zé jié gǎi lìng xíng rén |
宴酣诗布泽 节改令行仁 |
xī shì shān hé xiǎn jīn yī dào dé chún |
昔恃山河险 今依道德淳 |
duō cán xiàn jiā sòng kōng lèi shǔ chē chén |
多惭献嘉颂 空累属车尘 |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由宋代诗人宋之问所作,是应制诗,即为响应君王的命令而作的诗歌。整首诗描述了君王驾临长安旧都未央宫的盛大场景及其象征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 **清跸喧黄道**:清跸代表君王出行时的肃静,黄道是指通往宫殿的黄色大道,形容盛大的迎驾场面。
- **乘舆降紫宸**:乘舆是君王所乘的车驾,紫宸是皇宫的代称,形容君王驾临皇宫。
- **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霜戈是形容军容的威严,这里隐喻君王的武力和治国之策;云管是古代的乐器,比喻音乐之盛,发阳春则比喻春天的生机和君王带来的繁荣景象。
2.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
-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指的是宫殿和树木见证了汉朝和秦朝的历史,如今君王驾临,仿佛昔日的辉煌得以重现。
- **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宴酣是指宴会的欢愉,诗布泽比喻君王的恩泽遍及四海,节改则是指政策的更迭,令行仁指君王的仁政推行。
3.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指过去依赖山河的险固作为屏障,而现在依靠道德和仁政来稳固国基。这是一种从武力转向文治的转变。
- **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表示诗人感到惭愧,因为只能以诗歌来赞美君王的功绩,但却没有实际的作为来帮助国家。属车尘则是指君王出行留下的尘埃,比喻君王的足迹和影响力。
整首诗通过描绘君王驾临的历史场景,表达了对君王治国策略和道德风范的赞颂,同时流露出对实际政绩与理想之间的落差的反思。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古诗词赏析: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是宋之问的一首应制诗,应制诗是一种在皇家重要的仪式或活动中应召而作的诗歌,旨在歌颂皇帝的功德、宫殿的壮观或表达对国家和平与繁荣的祈愿。宋之问的这首诗便是对皇帝巡幸长安旧城未央宫的盛事进行颂扬的典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这句诗描绘了皇帝出行时的庄严景象,"清跸"意味着清静的行进路线,"黄道"是指皇帝出行的专用道路,"乘舆"代指皇帝乘坐的车辆,"降紫宸"则表现了皇帝从皇宫中出行的情景。这些描绘既有仪式感,也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2. **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这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意象,"霜戈"象征着军队的严整,与"凝晓日"形成对比,表现了军队在清晨日出时的肃穆庄严;"云管"指乐器,"发阳春"则寓意着音乐的欢快和春天的生机。这里通过对比和象征,展现了军队的秩序与音乐的和美,共同营造了一种庄严而和乐的氛围。
3.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这句诗通过对比古代的台榭和林木,暗示了历史的连贯性和王朝的延续。"疑汉"和"识秦"分别指汉代和秦代的建筑风格,表达了对过往辉煌历史的追忆和对现时繁荣的赞叹。
4. **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这几句诗表达了对皇帝统治的歌颂,以及对皇帝仁德之治的颂扬。"宴酣诗布泽"描绘了宴会的欢乐氛围和诗人赋诗赞美皇帝的景象;"节改令行仁"则强调了君主通过改变法规和执行仁政来治理国家;"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表明国家过去的依赖于地理的险要,现在则依靠皇帝的道德和仁政来稳固国家;"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和职责的谦逊与感慨,以及对皇帝伟业的深切敬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既展现了皇家巡幸的宏大场面,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皇帝仁政的颂扬和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应制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