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ǐ guò xiāng yáng dēng fèng lín sì gé
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
zhèn wú chēng ào lǐ shì jù yǎng tōng cái |
镇吴称奥里 试剧仰通才 |
jìn yì rén pī wù yáo wén jìng zhèn léi |
近挹人披雾 遥闻境震雷 |
yī zhāo féng jiě tà lèi rì gòng xián bēi |
一朝逢解榻 累日共衔杯 |
lián pèi dēng shān jǐn fú zhōu wàng hǎi huí |
连辔登山尽 浮舟望海回 |
yǐ yǔ cán zhuō huàn qī zi yù liáng méi |
以予惭拙宦 期子遇良媒 |
zèng qū nán fú duàn zhēng tú běi yàn cuī |
赠曲南凫断 征途北雁催 |
gèng lián jiāng shàng yuè hái rù jìng zhōng kāi |
更怜江上月 还入镜中开 |
《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古诗词释义:
宋之问所作的《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是一首描绘出使襄阳途中,参观凤林寺阁时的所见所感,诗人借景抒情,寓言寓意。下面将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大意:
1. **镇吴称奥里,试剧仰通才**:此句描绘了襄阳作为镇守吴地的要冲之地,其战略地位重要,如同一个高深莫测的奥秘之地。同时,也是对襄阳人才辈出的赞美,这里的人才才华横溢。
2. **近挹人披雾,遥闻境震雷**:近处,能感受到人的智慧如同穿透云雾的力量;远处,听闻到雷鸣般的响声,象征着深远的声音或意义。
3. **一朝逢解榻,累日共衔杯**: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偶然遇上了贤者(解榻之人),从那天开始,他们共度了多日,饮酒畅谈,展现了深厚的友谊与交流。
4. **连辔登山尽,浮舟望海回**:两人一起骑马登山,直至山顶,又乘船远望大海,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追求。
5. **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诗人自谦在官场上才能平庸(拙宦),希望对方能够遇到好的机会或媒介(良媒),暗示了自己的尴尬处境,也希望对方能有更好的发展。
6. **赠曲南凫断,征途北雁催**:此句用南归的凫鸟和北飞的雁群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别离的无奈。诗人或许在告别友人,感叹离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7. **更怜江上月,还入镜中开**:诗人更加怜爱江面上的月色,它仿佛在镜中展开,既指自然之美,也象征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句话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留恋。
整首诗通过描绘出使襄阳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深厚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对未来美好希望的寄托。
《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古诗词赏析:
宋之问的《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是一首七言律诗,充满了对友人、风景以及内心情感的深刻描绘。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自然、友情的细腻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头两句“镇吴称奥里,试剧仰通才”**:诗人首先以襄阳的地理优势和其作为交通要塞的地位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仰慕和尊重,暗示了诗人的谦逊和对友情的珍视。
2. **“近挹人披雾,遥闻境震雷”**:这里通过“披雾”和“震雷”的描绘,不仅展现出襄阳自然景色的壮丽,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如同雾气渐散,雷声中传来友人的声音,预示着深层次情感的沟通。
3. **“一朝逢解榻,累日共衔杯”**:解榻即邀请客人睡下,表示热情好客;累日共衔杯则描绘了长时间的聚会饮酒,体现了深厚的友谊和欢聚的乐趣。这里不仅表达了友情的深厚,也体现了诗人在宦途中的孤独与渴望有人共度时光。
4. **“连辔登山尽,浮舟望海回”**: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山、泛舟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美景和友人共度时光的快乐与自由。这里的“尽”和“回”分别代表了旅途的极致与回归,象征着对自然与友情的追求与珍惜。
5. **“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官场困境,感到惭愧,并期待友人能够成为他人生中的“良媒”,暗示了对改变现状、寻找新机遇的愿望。
6. **“赠曲南凫断,征途北雁催”**:通过南凫和北雁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分别时的不舍和对友人前行路上的鼓励。南凫断暗示了别离,北雁催则意味着时间紧迫,勉励友人前行。
7. **结尾“更怜江上月,还入镜中开”**:诗人对江上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以及月光映入镜中的美丽景象,象征着诗人对美好时光、友情的留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这也寓意着虽然分别在即,但友情和美好的回忆如同月光一般,将在心中永远闪耀。
综上所述,宋之问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襄阳的壮丽景色和与友人的欢聚时光,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自然和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思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