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ìng bái lù guān yìng zhì ( yī zuò zhèng yīn shī )
幸白鹿观应制(一作郑愔诗)
huái róng qián cè bèi jiàng nǚ jiù yīn xiū |
怀戎前策备 降女旧因修 |
xiāo gǔ cí jiā yuàn jīng zhān chū sài chóu |
箫鼓辞家怨 旌旃出塞愁 |
shàng hái zhōng niàn qiè fāng yuǎn yù cí liú |
尚孩中念切 方远御慈留 |
gù fá móu chén yòng réng láo shèng zhǔ yōu |
顾乏谋臣用 仍劳圣主忧 |
《幸白鹿观应制(一作郑愔诗)》古诗词释义:
崔湜的这首《幸白鹿观应制》是一首描绘皇帝出游到白鹿观的场景以及表达作者对此次行程背后政治意义的思考的诗。以下是对诗中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
这首诗的开头描述了历史上对边疆安全和和平的重视。"怀戎"可能是指怀柔边疆、安抚异族,"前策备"意味着对这种策略的准备。"降女旧因修"可能是指通过和亲等手段来巩固与异族的关系,这样的做法在过去被认为是维护边疆和平的重要手段。"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描绘了这种和亲或出征的复杂情感。箫鼓可能是典礼上使用的乐器,象征着离家的哀怨与出征的愁绪。
**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
"尚孩中念切"可能是指在艰难的决策中,皇帝对百姓的深切关怀。"方远御慈留"可以理解为虽然要出征,但皇帝依然心系百姓的安危。"顾乏谋臣用"强调了在这一决策过程中可能缺乏足够的谋士来提供必要的策略和建议。"仍劳圣主忧"表达了皇帝在面对国家和民众的困境时,自己的忧虑和努力。
整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出征的场景和对和亲政策的思考,反映了古代帝王在处理边疆安全与国家稳定方面的复杂考量。诗中体现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在实施和平策略或战争决策时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幸白鹿观应制(一作郑愔诗)》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名为《幸白鹿观应制》,实际上是由崔湜所作的一首应制诗。在唐代,应制诗是官僚在受到皇帝召见或参与国家重要事件时,为了表达忠诚、颂扬或是记录事件所作的诗歌。这类诗歌通常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礼仪性,旨在彰显作者对皇权的崇敬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崔湜通过几个核心主题展示了他对国家和皇权的忠诚与忧虑:
1. **怀戎前策备**:这句诗可能意指在军事上做出的准备,尤其是对边疆或外敌的防御与策略。在古代,军事防御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2. **降女旧因修**:这句可能是在描述和亲政策,即通过公主下嫁到外国,来巩固两国关系,避免战争。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常见,旨在通过政治联姻来维护和平与稳定。
3. **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通过描绘出征士兵的离别情景,表现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出征的愁苦。这一场景既展现了军人的牺牲精神,也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4. **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这里表达的是在远征中皇帝对士兵的关爱与留恋,以及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感。强调了帝王的慈爱与对国家稳定的深切忧虑。
5. **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缺乏良策的担忧,以及对皇帝持续为国家忧心的感慨。这反映了对政治智慧和政策制定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对皇权的尊重和忠诚,还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平、安全与发展的忧虑,以及对贤臣治国理念的渴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崔湜以一种文化与礼仪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和君主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