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ān chóu
边愁
èr yuè fēng guāng bàn sān biān shù bù hái |
二月风光半 三边戍不还 |
nián huá qiè zì xī yáng liǔ wèi jūn pān |
年华妾自惜 杨柳为君攀 |
luò xù yíng shān xiù chuí tiáo fú jì huán |
落絮萦衫袖 垂条拂髻鬟 |
nà kān yīn xìn duàn liú tì wàng yáng guān |
那堪音信断 流涕望阳关 |
《边愁》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湜创作的《边愁》。全诗表达了一位女子对远征边疆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与离别带来的痛苦与无奈的感慨。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
首句“二月风光半”描绘了春天的一半时光,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暗示战争长久,丈夫仍未归家。接着,“三边戍不还”点明丈夫正在边疆驻守,远离家乡,强调了战争的遥远和艰辛。后两句“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表达了女子因丈夫不在身边而自怜自惜的情感。她用杨柳象征对丈夫的思念,攀折杨柳既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离别的痛苦。
**落絮萦衫袖,垂条拂髻鬟,**
“落絮萦衫袖”意指杨柳的落花(絮)随风飘荡,环绕在女子的衣袖周围,象征着离别和悲伤。而“垂条拂髻鬟”则表明杨柳的枝条轻拂过女子的发髻,进一步强化了对丈夫的思念和自己孤独、等待的心情。
**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
“那堪音信断”直接表达了因与丈夫失去了联系的痛苦和无奈。在这里,“音信断”意味着通讯中断,无法得知丈夫的安危和归期。最后,“流涕望阳关”则表明女子在泪水中眺望阳关,阳关通常指古代的边防要塞,这里象征着丈夫所在之地。她的情感深沉、复杂,既有对战争的无奈,又有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等待。
整首诗以女子的视角,通过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场景,细腻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分离与思念,以及女性在情感上的细腻和坚韧。
《边愁》古诗词赏析:
《边愁》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思念家乡、渴望团聚的深切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寄托了对战争远离家乡的士兵的同情与思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首描绘边疆的孤寂与战争的残酷**:“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春季二月,自然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但在边疆,战士们却不得不背井离乡,长时间远离家乡,他们无法享受到春光的美好,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与无奈的体现。
2. **突出女性对战士的思念**:“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这里,诗人从侧面描写女性对战士的深深思念,以“杨柳为君攀”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对远方战士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团聚的渴望。
3. **细节描绘,情感丰富**:“落絮萦衫袖,垂条拂髻鬟”。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如“落絮”、“垂条”,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更替,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战士与家人团聚的渺茫。
4. **结尾表达情感的深厚与无奈**:“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面对与亲人的音信中断,战士和家人的相思之情无处宣泄,只能黯然神伤地遥望阳关,这种无法触及的思念,更是增添了悲剧色彩,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观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给边疆士兵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痛苦的深刻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