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ín zhōu xuē dū dū wǎn cí
秦州薛都督挽词
zi móu huái wèi quē yuán kǎi zhì xiāng chéng |
子牟怀魏阙 元凯滞襄城 |
guān gài réng wèi lǐ shā tái shàng shí míng |
冠盖仍为里 沙台尚识名 |
shān guāng qíng hòu lǜ jiāng sè wǎn lái qīng |
山光晴后绿 江色晚来清 |
wèi wèn dōng liú shuǐ hé shí dào yù jīng |
为问东流水 何时到玉京 |
《秦州薛都督挽词》古诗词释义:
### 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
**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
- **子牟怀魏阙**:这里的“子牟”指古人,代指怀有远大抱负或忠君爱国之心的人。“魏阙”是中国古代宫殿外的高台,常用来象征朝廷或国家,此处喻指国家的中心。整句意为怀有远大抱负之人怀念着国家的中心。
- **元凯滞襄城**:“元凯”为古代贤臣的泛称,此处代指为国家鞠躬尽瘁的贤能官员。“襄城”则是地名,这里可能指代薛都督所任职或生活的地方。整句意为贤能官员在襄城停留,未能及时赴任或返回朝廷。
---
**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
- **冠盖仍为里**:“冠盖”指的是官员的帽子和车盖,常用来形容官员的高官显贵。此处可能象征已故官员昔日的荣光仍旧留在家乡,作为当地的一个纪念或荣誉。
- **沙台尚识名**:“沙台”可能是指沙洲、沙滩上的高台,此处用以隐喻薛都督的墓地。整句意为薛都督虽然已逝,但他的名字和他的事迹(“识名”)仍被人们所记住,在家乡或墓地(沙台)留下了他的印记。
---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
- **山光晴后绿**:晴天之后的山色更加碧绿,用以象征自然景色的美好,同时也可能寓意薛都督的去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如同山色一样长久而深刻。
- **江色晚来清**:傍晚时分江水的颜色更加清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同时暗示薛都督如同江水般永恒,其形象和影响将持续在人们心中。
---
**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
- **为问东流水**:这里借用了“问流水”的传统意象,意为以水喻时间的流逝或生命的过程。
- **何时到玉京**:“玉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常用来象征天堂或极乐世界。整句意为询问像流水一样流逝的时间,何时能让薛都督的灵魂到达极乐世界或永恒之地,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美好彼岸的期待。
### 总结:
这首挽诗表达了对已故薛都督的深切怀念。诗中不仅歌颂了他的远大抱负和为国效力的志向,也赞颂了他虽已逝去,但他的名誉和影响力仍存于世间,如同山光、江水一样永恒。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逝者灵魂归宿的深深祝愿,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
《秦州薛都督挽词》古诗词赏析:
崔湜的《秦州薛都督挽词》是一首哀悼逝者的诗作,它在沉痛之中蕴含着对逝者成就的追忆与敬仰,同时表达出对逝者性格与为人的赞颂。通过这首挽词,我们可以看到崔湜对薛都督生前才华与品德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评价。
首句“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运用典故,以“子牟”与“元凯”比喻薛都督。子牟是战国时期的音乐家,他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却始终未能得到君主的赏识。而元凯则代表薛都督虽在襄城(假设为地名,具体指代薛都督曾任职或生活的地方)停留,但其才华与政绩并未被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对薛都督未得赏识的惋惜。这一句将薛都督与历史上未能尽展才华的人物并置,突出其遭际的不公。
“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则是对薛都督影响力与声誉的肯定。这里的“冠盖”是指官员的仪仗或官帽,暗示薛都督虽已离世,但其生前的显赫地位和名声仍然在地方上被人怀念与敬重。进一步强调了薛都督在生前及其影响下,人们对于他所代表的官威与荣誉的怀念。
接着,“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描绘了一幅自然美景,同时也寓含着对薛都督人格特质的赞美。山色在晴朗的天空下呈现出一片翠绿,江水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澈。这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人格的象征——薛都督如同这自然界的美景,不仅拥有内在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环境,让人为之赞叹。
最后一句“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则进一步表达出对逝者的哀思。水东流代表着逝去的时间与生命,而“玉京”则是道教中的仙境,常被用来象征永恒与理想之地。这一问句不仅是对逝者何时到达理想彼岸的疑问,也是对逝者精神永恒流传的期盼。它表达了对逝者灵魂能够得到安宁与升华的美好祝愿,以及对逝者价值与精神在后人心中永存的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秦州薛都督挽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远的象征,深情地表达了对薛都督的哀悼与缅怀,同时也对其为人的赞扬与对后世影响的肯定,充满了诗人对逝者深切的情感与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