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táo lín sāi zuò
至桃林塞作
dà mò yǔ shū fēi cháng chéng wèi jiě wéi |
大漠羽书飞 长城未解围 |
shān chuān líng yù zhàng jīng jié xià jīn wēi |
山川凌玉嶂 旌节下金微 |
lù xiàng nán tíng yuǎn shū yīn běi yàn xī |
路向南庭远 书因北雁稀 |
xiāng guān yáo bié sī fēng xuě sàn róng yī |
乡关摇别思 风雪散戎衣 |
suì jǐn réng wèi kè chūn hái shàng wèi guī |
岁尽仍为客 春还尚未归 |
míng nián zhēng qí fǎn gē wǔ jí fāng fēi |
明年征骑返 歌舞及芳菲 |
《至桃林塞作》古诗词释义:
崔湜的《至桃林塞作》描绘了一幅边疆戍守者在艰苦环境下思念家乡的图景。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解释:
1.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在这辽阔无边的沙漠之中,急急的羽书(古代军事传递信息的信件)四处飞舞。长城的防御体系似乎未能完全解除围困之状,暗示边疆仍有紧张的军事行动。
2. **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山川之上,被冰雪覆盖,如玉峰耸立,旌节(古代表示官阶或权力的仪仗)在金微(可能指的是边关或边境地区)下流动。这里的描述既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也暗喻了边防军士的活动。
3. **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通往南方都城的道路遥不可及,而通过北飞的雁群传递的书信变得稀少。这两句通过南北方向的对比,表达了与家的距离遥远,以及通讯的不便。
4. **乡关摇别思,风雪散戎衣**:思乡之情在心头摇曳,而在这风雪交加的环境中,军装散落,暗示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5. **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尽管已经到了春天,但依旧滞留在边关,无法回家。这句话表达了戍边军士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6. **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到了明年,当再次踏上归途的时候,希望能和家人一同享受春天的盛宴,与家人共舞,欣赏花朵的盛开。这句话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家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述边关的景象和戍边者的心境,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至桃林塞作》古诗词赏析:
崔湜的《至桃林塞作》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环境,以及戍边将士们远离家乡、坚守岗位的艰辛和执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 - 开篇即用“大漠”与“长城”两个极具边塞特色的元素,营造出壮阔的背景。羽书指古代传递军情的信鸽或羽箭,飞而未解围,暗示边关战事紧张,危机四伏。
2. **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 - “山川凌玉嶂”描绘了山川被积雪覆盖的景象,玉嶂指的是雪山,形象地展现了边塞之地的寒冷和险峻。旌节和金微,分别指的是旗帜和金微山,这里借指边关军事重地,通过这些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肃穆与威严。
3. **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 - “路向南庭远”说明了戍边将士远离故乡的距离,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书因北雁稀”则通过“北雁”难觅,暗示通信的困难,进一步加重了边关将士们孤独和思乡之情。
4. **乡关摇别思,风雪散戎衣** - “乡关摇别思”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风雪散戎衣”则生动描绘了在恶劣天气下,将士们身着戎装、风雪交加的艰苦生活场景。
5. **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 - 这句话将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渴望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戍边将士虽已度过一年,但依然远离故土,归期未卜的无奈和悲凉。
6. **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 - 在最后两句中,作者寄希望于来年能够平安归来,与亲人共享春日的欢乐。这一设想虽然充满了希望,但也暗含了对战争和离散的无奈。
整体来看,《至桃林塞作》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与险峻,以及戍边将士的孤独与思念,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强烈的人文情感,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色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