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ǐ rù cháng ān
喜入长安
miào táng chū jiě yìn jùn dǐ hū yāo zhāng |
庙堂初解印 郡邸忽腰章 |
àn jié xún hé yòu míng zōu rù hàn yáng |
按节巡河右 鸣驺入汉阳 |
chéng lín nán xiàn chū shù rào běi jīn zhǎng |
城临南岘出 树绕北津长 |
hào xué fēng yóu shàn kuā cái sú wèi wàng |
好学风犹扇 夸才俗未忘 |
jiāng shān kuà qī zé yān yǔ jiē sān xiāng |
江山跨七泽 烟雨接三湘 |
jiāo pǔ líng hé jìng yú zhōu jú yòu xiāng |
蛟浦菱荷净 渔舟橘柚香 |
zuì zhōng qiú xí shì mèng lǐ yì xiāng wáng |
醉中求习氏 梦里忆襄王 |
zhái huài réng sī fèng bēi cún gèng yì yáng |
宅坏仍思凤 碑存更忆羊 |
xià chē cán zhèng měi bì gé xìng shí kāng |
下车惭政美 闭阁幸时康 |
duō xiè nán zhēng shù yú jīn shàng bù wáng |
多谢南征术 于今尚不亡 |
《喜入长安》古诗词释义:
这首《喜入长安》由唐代诗人崔湜所作,描绘了一位官员从朝廷任职到地方视察,再回到京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长安的深切感情。以下是对诗中各句的逐段解释:
1. **庙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按节巡河右,鸣驺入汉阳** - 在庙堂上卸下了朝廷的官印,返回郡邸时佩戴上地方官的腰章。按照规定的节奏和仪仗队进入汉阳(今湖北汉阳)。这表达了从中央官职调整到地方职务的转变。
2. **城临南岘出,树绕北津长** - 长安城临近南岘山(山名),树木围绕着北面的渡口,显得格外壮观。这句描绘了长安城的地理环境,突出其地理位置的独特和美丽。
3. **好学风犹扇,夸才俗未忘** - 虽然时代变迁,但长安城内依然保持着热爱学习的风气,人们对于才智的骄傲和炫耀仍旧存在。这反映了长安的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
4. **江山跨七泽,烟雨接三湘** - 长安周围的自然景观广阔,江山跨越了七个湖泊(七泽),烟雨景象连接了三个省份(三湘)。这赞美了长安周围的自然美景。
5. **蛟浦菱荷净,渔舟橘柚香** - 在水域中,菱角和荷花清洁无瑕,渔民的渔船散发出橘柚的香气。这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清幽与和谐。
6. **醉中求习氏,梦里忆襄王** - 在酒醉之时想念古代的贤士习氏,在梦中回忆古时的君王襄王。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智慧和高尚品质的向往与怀念。
7. **宅坏仍思凤,碑存更忆羊** - 即使宅院破败,仍旧怀念昔日的凤凰(象征皇权与尊贵);碑文虽存,更让人回忆起羊祜(古代名臣)。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名人的尊敬与对过往辉煌的追思。
8. **下车惭政美,闭阁幸时康** - 从地方回到京城,面对官民对政治清明的赞赏,心中感到惭愧;但庆幸的是,时局安定,国家繁荣。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职责的重视与对国家稳定繁荣的欣慰。
9. **多谢南征术,于今尚不亡** - 对于那些曾为南征北战提供战略和策略的智者,深感感激,这些智慧至今仍在流传,没有被遗忘。这表达了对历史智慧的尊重和对传世战略的崇敬。
这首诗整体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历史、文化、自然和政治的深刻反思和尊重。
《喜入长安》古诗词赏析:
崔湜的《喜入长安》是一首描绘其步入仕途、初抵京城时的所见所感的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新官职的喜悦之情,还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清明与社会安定的期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开篇的转变与展望
首联“庙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描述了作者从地方官(解印)转向中央官(腰章),象征着从地方权力的象征(庙堂、解印)到中央权力的象征(郡邸、腰章)的转变。这反映了他初入长安,地位提升的喜悦之情。
### 旅途中的景致与文化氛围
“按节巡河右,鸣驺入汉阳”描述了作者巡行之行的场景,充满了官僚出行的威严与庄重。“城临南岘出,树绕北津长”则是对长安城外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赞赏。
### 历史的敬仰与文化的传承
“好学风犹扇,夸才俗未忘”表明作者对长安良好学风的赞赏,以及对才华横溢风气的认同,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文化的重视。接下来的“江山跨七泽,烟雨接三湘”则将目光转向广阔的自然景观,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 个人的情感与梦境的回忆
“醉中求习氏,梦里忆襄王”通过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习氏和襄王为象征,反映出其对古人智慧的敬仰以及对理想政治理想的追求。
### 对政治与社会的期待
“下车惭政美,闭阁幸时康”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清明的期待,同时对当前社会的安定感到欣慰。最后,“多谢南征术,于今尚不亡”则可能是对前人治国智慧的赞颂,期待这些智慧在当今社会仍能发挥作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初入长安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喜悦、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社会政治的期待,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