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èi dàn
被弹
liú zi yī shí bā mìng yǔ piān bù ǒu |
流子一十八 命予偏不偶 |
pèi yuǎn tiān suì qióng dào chí rì zuì hòu |
配远天遂穷 到迟日最后 |
shuǐ xíng dān ěr guó lù xíng diāo tí sǒu |
水行儋耳国 陆行雕题薮 |
hún pò yóu guǐ mén hái gǔ yí jīng kǒu |
魂魄游鬼门 骸骨遗鲸口 |
yè zé rěn jī wò cháo zé bào bìng zǒu |
夜则忍饥卧 朝则抱病走 |
sāo shǒu xiàng nán huāng shì lèi kàn běi dǒu |
搔首向南荒 拭泪看北斗 |
hé nián shè shū lái zhòng yǐn luò yáng jiǔ |
何年赦书来 重饮洛阳酒 |
《被弹》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被弹》,由唐代诗人沈佺期所作。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在流放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和思乡之情。以下是逐段解释:
1. **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诗人以“流子”自指,表示自己在流放的生活中。数字“一十八”表明流放时间之长,或许代表了十八年的流放。这句话暗示了诗人遭遇不幸的命运,与常人不同。
2. **配远天遂穷,到迟日最后**:这里的“配远天”可能指的是流放地点的偏远和恶劣环境。诗人说这样的流放生活几乎是“遂穷”,即生活困苦到了极点。后半句“到迟日最后”可能是在表达到达目的地的艰难过程,最后到达的时候是极度疲倦或濒临绝望的状态。
3. **水行儋耳国,陆行雕题薮**:这两句描述了流放的途径和地点。“儋耳国”和“雕题薮”都是古代中国南方边远之地,暗示了流放地点的偏远和艰苦。通过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流放,描绘了迁徙的艰难。
4. **魂魄游鬼门,骸骨遗鲸口**: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流放途中的危险和艰苦。诗人将自己的魂魄比作在“鬼门”游荡,寓意遭受非人的折磨和恐惧。骸骨遗于“鲸口”则可能是指在途中遗失或死亡的残酷景象。
5. **夜则忍饥卧,朝则抱病走**:这两句描述了流放生活中的日常困境。夜间忍饥挨饿,白天则因疾病而匆忙赶路。生存的艰难在这里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6. **搔首向南荒,拭泪看北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绝望和思乡之情。搔首表示内心的挣扎和困扰,向南荒的景象可能象征着遥远的家乡,而拭泪看北斗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助。
7. **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故乡的渴望。询问赦免何时到来,希望重饮洛阳的美酒,即指重返故乡、过上正常生活的期待。这种渴望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被流放时的痛苦经历和强烈的思乡之情,反映了当时流放制度对个人身心的巨大摧残。
《被弹》古诗词赏析:
沈佺期的这首《被弹》以极为直白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流放者的内心挣扎与绝望,展示了其在极端环境和艰难生活中的痛苦与坚韧。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因政治或道德争议而遭流放的悲惨命运,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下的脆弱与顽强。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因不好的命运遭遇流放的主人公,他的流放地是偏远且条件恶劣的儋耳国和雕题国(这可能是对古越族地区的一种抽象指代)。流放不仅意味着地理上的远离故乡,更是心灵上的孤独与苦痛。沈佺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哀叹,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逆境中对希望的坚持。
### 诗歌结构与语言特点
1. **排比与对偶**:诗中多处使用了排比句式,如“魂魄游鬼门,骸骨遗鲸口”,通过类似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同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2. **直抒胸臆**:沈佺期以第一人称叙述,直接表达出内心的痛苦、绝望与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
3. **象征与隐喻**:如将流放地抽象为“儋耳国”和“雕题国”,实则是对遥远、艰难、不为人知地方的隐喻,象征着人生的苦难与困顿。
### 情感表达
- **孤独与绝望**:“魂魄游鬼门,骸骨遗鲸口”描绘了主人公在异域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 **坚持与希望**:“夜则忍饥卧,朝则抱病走”表现了主人公在极端条件下的坚韧与不屈,即使在病痛和饥饿中,仍然坚持前行,表达了对重获自由的深切渴望。
- **对故乡与国家的思念**:“搔首向南荒,拭泪看北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即使身处异域,心仍系于祖国。
### 总结
《被弹》是沈佺期以其独特视角和深情笔触,对流放生活进行了深刻的艺术再现。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的一种揭露,蕴含着对自由、希望与家国的深切情感。通过对苦难的直面和对未来的坚韧追求,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值得读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