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tóng huáng tài zi yóu cí ēn sì yìng zhì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
tiě mǎ sān jūn qù jīn guī èr yuè hái |
铁马三军去 金闺二月还 |
biān chóu lí shàng guó chūn mèng shī yáng guān |
边愁离上国 春梦失阳关 |
chí shuǐ liú lí jìng yuán huā dài mào bān |
池水琉璃净 园花玳瑁斑 |
suì huá kōng zì zhì yōu sī bù shèng yán |
岁华空自掷 忧思不胜颜 |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古诗词释义:
沈佺期的《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这首诗描绘了春季游赏慈恩寺的场景,以及作者对国家、边防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铁马三军去**:这里的“铁马”是指军旅中的战马,“三军”则指的是军队的三大分支或全体军队,这里可能指的是边防部队。这一句描述的是军队在边疆保卫国家的情景,战马远行,体现了军人为国出征的勇猛和艰辛。
**金闺二月还**:金闺指古代皇帝的后宫,这里形容皇太子于二月时节返回京城,春天的气息与生机在这里得以体现。在古典文学中,二月往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这也是诗人在春季游赏慈恩寺时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象。
**边愁离上国**:此句表达了对边疆地区的忧愁和对国家的思念之情。边疆的士兵远离家乡,身处艰苦环境,可能会有思乡之情和对国事的忧虑。
**春梦失阳关**:阳关,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南,是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之一,这里多指边防重地。春梦失阳关,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春梦指的是梦境中对温暖和宁静的向往,与阳关的严酷环境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可能暗指边关的士兵在梦中思念家乡,却无法回到阳关以外的温暖之地。
**池水琉璃净,园花玳瑁斑**:池水如琉璃般清澈明亮,园中花朵色彩斑斓,这句诗描绘了慈恩寺中美丽的园林景象,是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岁华空自掷,忧思不胜颜**:岁华,指流逝的岁月;“空自掷”意味着岁月空自流逝,没有实现什么;“忧思不胜颜”则是说内心的忧虑和思虑太多,以至于无法展现愉悦的容颜。这句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面对国家事务和个人忧思时内心的沉重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描绘了游赏慈恩寺时的美景,又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国家和岁月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古诗词赏析:
沈佺期的这首《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是一首在唐代宫廷中常见的应制诗,其内容与形式都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型风格,即奉旨应制诗的规范、严谨与华丽。这首诗以帝王游历寺院为题材,通过描绘沿途的景致和内心的感受,既体现了皇家气派,也表达了诗人对时事和人生的思考。
### 题目分析:
诗题“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直接点明了诗作的创作背景和目的。"奉和"意味着诗人是在原有诗作的基础上创作,通常是对皇帝或其他朝廷高官诗作的应和。"圣制"强调了作品是按照皇帝的旨意或格式创作的。"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则点明了这次创作的直接背景——皇家成员共同游历寺院的活动。"应制"则指诗人的创作是为了符合官方的要求或旨意,是一种典型的宫廷文学形式。
### 诗文解析:
诗的开篇“铁马三军去,金闺二月还”,以“铁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军队出征的情景,暗示了远行和战斗的背景;“金闺”则与“二月还”相呼应,意指皇宫或皇家的居所,表达了贵族生活与军事活动的关联。这两句虽为游历的起始,却暗含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预示了主题的深度。
“边愁离上国,春梦失阳关”进一步深化主题。边疆的愁思与远方的梦景对比,一方面表现了远离故乡和和平生活的遗憾,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边防安全的担忧。通过“春梦”与“阳关”的比喻,诗人在描绘春日美好景致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后半部分“池水琉璃净,园花玳瑁斑”,描绘了慈恩寺的自然美景,用“琉璃净”形容池水的清澈透明,用“玳瑁斑”形容花朵的鲜艳多彩,展现了佛教寺院的宁静与美丽,也预示了内心的平静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岁华空自掷,忧思不胜颜”则转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内心的忧思。面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忧愁形成了对比,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宫廷应制的形式,通过描绘皇家游历的壮丽景象和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在华丽的辞藻背后,蕴含着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