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 zhōng wén jià xìng cháng ān èr shǒu
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
luò yáng jiù yǒu shén míng zǎi niǎn gǔ yóu lái tiān dì zhōng |
洛阳旧有神明宰 辇毂由来天地中 |
yú yì zhèng chéng hé zú guì yīn jūn qǔ zé sì fāng tóng |
馀邑政成何足贵 因君取则四方同 |
《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古诗词释义:
沈佺期的这首《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虽然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难解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的内容进行现代汉语的解释,以帮助理解:
**第一首**
**洛阳旧有神明宰,辇毂由来天地中:** 这两句表达了洛阳曾经拥有一位贤明的治理者,而这里的“辇毂”是指车驾,象征着权力和统治,用以比喻统治者的行宫或帝王的车驾,表达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中心,是天地间的枢纽。
**馀邑政成何足贵,因君取则四方同:** 这两句则意指其他的城镇或者地区在治理上即使做得很好,但在全国范围内来说也并不特别珍贵或重要。这里的“取则”指的是效仿或学习,“因君取则”则是说通过您(即之前的贤明宰相)的治理方式,可以被其他地区效仿,使得全国的治理水平都能提升并达到同一标准。
**第二首**
对于第二首,诗的原文是:
洛阳旧有神明宰,天临下土有常均。
时泰不用奇谋策,政成何必见功申。
君臣相得鱼传尺素,谁信边隅一壮人。
河汉中流石自沉,可怜终日望京尘。
**洛阳旧有神明宰,天临下土有常均:** 这两句继续强调洛阳曾经拥有的贤明治理者,并指出天子(比喻统治者)对天下的治理有一套公正的、稳定的规则。
**时泰不用奇谋策,政成何必见功申:** 在太平盛世,不需要过于创新的策略,因为治理的成功不需要额外的证明。这里强调在安定时期,稳定和常规的治理策略足以保证国家的繁荣。
**君臣相得鱼传尺素,谁信边隅一壮人:** “君臣相得”表示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尽管在边远的地方有英勇的将领,他们的贡献可能不被认识到。这反映了即使在动荡或遥远的地方,忠诚和勇敢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
**河汉中流石自沉,可怜终日望京尘:** “河汉”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中流石自沉”则是比喻英雄或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可能被遗忘。整句表达了对于英雄人物最终可能被遗忘的感慨,以及他们终日期盼被记住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繁荣与沉寂的对比,表达了对贤明治理的赞美,以及对于英雄被遗忘的悲哀。在其中,诗人也流露出对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期望,希望其能够重视并推广过去贤明宰相的治理模式,使得天下大同,国泰民安。
《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古诗词赏析:
沈佺期的《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是其在狱中所作的两首诗,体现出其对政治变革、君主权威以及地方政治发展的深刻思考。这两首诗通过对比长安与洛阳的治绩,表达了对朝廷改革的期待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 第一首诗赏析
首句“洛阳旧有神明宰”是对洛阳地方治理者的高度赞誉,用“神明”来形容,表明他对前任官员治绩的高度评价。接下来的“辇毂由来天地中”,则是在宏观层面上阐述长安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重要性,强调其地位的神圣不可动摇,比喻长安作为帝王之都,其权威如同天地般广阔。
随后的“馀邑政成何足贵”,转折到对地方政治的反思。这里提到的地方政治虽然成就显著,但与长安的影响力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反映出沈佺期对地方与中央权力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中央集权制的认同,认为地方的治理成就最终应服务于中央的政治稳定与统一。
最后一句“因君取则四方同”则强调了君主的示范作用。通过君主的正确决策和行为示范,可以使得全国上下一致遵循,达到政治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局面。这句话体现了沈佺期对君主权威的重视,以及其希望通过君主的正确指导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 第二首诗赏析
第二首诗虽然文本不完整,但从首句“洛阳旧有神明宰”的引用,可以推测其在结构和主题上与第一首诗相似,都围绕洛阳与长安的关系、地方政治与中央政治的互动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分析,可以发现沈佺期在其作品中展现出了对社会正义、政治稳定以及君主权威的深刻思考。他不仅赞扬了过去的治理成就,也呼吁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协作,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和谐与统一。沈佺期的这些思考,体现了唐代士大夫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关注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