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ù xuē míng fǔ yè cōng shàng rén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作者:王昌龄 
wù huà tóng kū mù     xī yí míng yuè zhū
物化同枯木   希夷明月珠
běn lái shēng miè jǐn     hé zhě shì xū wú
本来生灭尽   何者是虚无
yī zuò kàn rú gù     qiān líng dú xiàng yú
一坐看如故   千龄独向隅
zhì rén fēi bié yǒu     fāng wài bù yīng shū
至人非别有   方外不应殊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古诗词释义:

王昌龄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这首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下面是逐段解释诗句意思:

1."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这句话是对人生短暂与永恒、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思考。"物化"比喻事物的消逝,如同枯木般失去了生机;"希夷"与"明月珠"则象征着精神的高远与内在的光明。整体而言,这句话在强调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对比与联系。

2."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这里的"生灭"指的是生命的诞生与消亡,"虚无"则是对空无一物、不存在的状态的描述。诗人在此提出疑问,生命从诞生到消亡,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虚无。这句话探讨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一坐"可能指的是某个时间点或具体的场景,"如故"意味着一切都如同往常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千龄"则是形容时间的久远,"独向隅"指的是一人独自站在角落,表示孤独与沉默。这句话可能在表达时间的流逝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时间长河中,人类个体的渺小与孤独。

4."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至人"指的是道德修养极高、接近圣贤的人。"非别有"意味着至人并非拥有特殊之处,而是通过不断修行与自我完善达到这一境界。"方外"可能指的是隐居、远离尘世的地方。这句话在强调,真正的修行者和普通人的差别并不在于是否隐居或生活在尘世之中,而在于他们的内心修为和对人生的理解。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对比与追问,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生命意义、修行与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视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古诗词赏析:

王昌龄的这首《遇薛明府谒聪上人》是对佛学思想的一次深入探索与品味。全诗以问句开头,以“物化同枯木”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物质转化的深刻认识,暗含万物皆空的思想。接下来的“希夷明月珠”则是对高深禅理的追求和象征,这里的“明月珠”比喻的是心灵深处的智慧与清明,它代表着超越世俗的真理之光。接着的“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两句,则进一步探讨了生与灭、有与无的本质,意在指出一切现象的生灭都是相对的,真正的“虚无”并非实体,而是超越了现象世界的概念。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则描绘了禅宗修炼中的一种境界,即在永恒的寂静中,体悟到时间的虚幻和万物的永恒不变。这里的“一坐”与“千龄”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禅修者对时间的超越,以及对于宇宙万物的超然态度。同时,这里也反映了作者对个体修行之路的深刻思考,即在看似孤独的修行过程中,其实是与千年的历史,甚至宇宙的永恒对话。

最后的“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是对至人境界的描绘和肯定。这里的“至人”指的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修行者,他们并非有别于常人,而是在于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与自然、宇宙乃至更高的存在达成了和谐与共鸣。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个体与宇宙精神的共鸣,体现了佛教中“空”与“无”的深刻哲学理念,即一切皆空,无一物存。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这首诗通过对佛学中“空”与“无”、“生”与“灭”等核心概念的探讨,表达了对宇宙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个体与宇宙和谐共存的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和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其对于生命本质、时间意义和自我超越的深刻洞察。

王昌龄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