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óu xiū chán shī shuāng fēng sì
游休禅师双峰寺
lí luò néng xiāng jìn yú qiáo ǒu fù tóng |
篱落能相近 渔樵偶复同 |
tái fēng sān jìng jué xī xiàng shù jiā tōng |
苔封三径绝 溪向数家通 |
quǎn fèi hán yān lǐ yā míng xī zhào zhōng |
犬吠寒烟里 鸦鸣夕照中 |
shí yīn zhàng lí cì xiāng fǎng zhú lín dōng |
时因杖藜次 相访竹林东 |
《游休禅师双峰寺》古诗词释义:
《游休禅师双峰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篱落能相近,渔樵偶复同,苔封三径绝,溪向数家通**。
这两句描绘了双峰寺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篱落"指篱笆或围篱,这里用来形容双峰寺周围的景色如画,与外界的界限并不分明,仿佛自然与人之间的界限在此变得模糊。"渔樵偶复同"说明这里不仅景色宜人,也是渔夫和樵夫们偶尔活动的地方,展现了一幅和谐共生的乡村图景。"苔封三径绝"中的"三径"典出汉代蒋诩不事权贵,凿三个小径迎接故旧,后人常以"三径"比喻归隐的生活。"苔封"则增添了一层自然的野趣,暗示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溪向数家通"则说明一条小溪蜿蜒流过,与附近的人家相通,体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交融。
2. **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
这两句描绘了双峰寺周围的夜晚和傍晚景象。"犬吠寒烟里"用狗吠的声音打破夜晚的寂静,表现出夜晚的冷清和深沉,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丝宁静与安全感。"鸦鸣夕照中"则在傍晚时分,乌鸦的鸣叫声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黄昏画卷。
3. **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双峰寺游访时偶遇僧人的情景。"杖藜"是手持藜杖,这里用来形容年老或悠闲的游人。"竹林东"指竹林的东方,可能暗示着僧人们的生活或者修行之地。这两句体现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对自然与禅修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双峰寺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氛围,展现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游休禅师双峰寺》古诗词赏析:
刘长卿的《游休禅师双峰寺》以自然景物与禅宗意境的结合,构建了一幅宁静、清幽的山寺画卷。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勾勒,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平和心境与对禅学的深刻感悟。
首联“篱落能相近,渔樵偶复同”描绘了一幅山间村落的宁静景象,篱笆紧密,渔夫、樵夫偶尔相遇,显示了一种和谐与自然的交融。这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场景,预示了后文所展现的禅宗生活的平静与自然。
颔联“苔封三径绝,溪向数家通”则进一步展现了山寺的隐逸与世隔绝。青苔覆盖的山路,通往的是禅师的静修之所,而溪流则潺潺流经数家,象征着修行与日常生活的和谐共存。这两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双峰寺的隐蔽与宁静。
颈联“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则通过动与静、昼与夜的交替,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犬吠于寒烟之中,鸦鸣于夕阳之下,这两种自然的声音与禅宗追求的寂静与内心清明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尾联“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表达了诗人对休禅师的尊敬与向往,以及对禅宗生活追求的渴望。诗人偶一访友,通过竹林东侧的路径,展现了一种隐逸而庄重的拜访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对禅宗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与禅宗精神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与禅宗境界的深沉思考与感悟。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既描绘了山寺的宁静与美丽,又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寻求内心平静的向往。通过细腻的笔触,刘长卿成功地构建了一幅既真实又超脱的山寺图景,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了宁静与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