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ú yáo zhī yì fèng jiǎn bào cān jūn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
dōng tǔ miáo rén shàng yǒu cán huáng huáng yà xiāng chū cháo duān |
东土苗人尚有残 皇皇亚相出朝端 |
shǒu chí guó xiàn qún liáo wèi kǒu yù tiān cí bǎi xìng ān |
手持国宪群僚畏 口喻天慈百姓安 |
lǐ shù zì lián jīn rì jué fēng liú kōng jì wǎng nián huān |
礼数自怜今日绝 风流空计往年欢 |
wù zhe qīng páo jiāng shí zài rěn lìng yú pǔ què chuí gān |
误着青袍将十载 忍令渔浦却垂竿 |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严维所作,是为纪念鲍参军而作。从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解读:
**第一节**:“东土苗人尚有残, 皇皇亚相出朝端。”
这一句表达了对于东土(泛指国家)人民还有未平定的部落(此处的“苗人”泛指异族或边疆部族)的忧虑,以及皇族(“皇皇亚相”指朝廷的高级官员)亲自出朝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这里用“皇皇”来强调官员的威严与重要性,显示了诗人对国家治理高度关注的立场。
**第二节**:“手持国宪群僚畏, 口喻天慈百姓安。”
这是对官员的正面描绘。手持国法(“国宪”)的官员,行事公正威严,让其他官僚(“群僚”)敬畏。同时,他以仁慈的语言(“口喻天慈”)来安抚百姓,使得百姓感到安全与安慰。这里体现了严维对官员以法治国、以德服人的理想治理模式的赞扬。
**第三节**:“礼数自怜今日绝, 风流空计往年欢。”
这句诗表达了对当下(“今日”)与过往(“往年”)情境的对比,暗示了某种改变或失落。具体的含义可能是在描述国家或个人在权力、地位或是风气上的变化,从“礼数自怜今日绝”可以看出,可能是某些传统的礼节、习俗或美德在现今已不再存在或被忽视,而“风流空计往年欢”可能是在感慨过往的风雅或愉悦已经消失,只留下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
**第四节**:“误着青袍将十载, 忍令渔浦却垂竿。”
最后两句是诗人自述或代指那位官员的感慨。在这里,“误着青袍”可能指的是对个人命运或职位的无奈或后悔,即担任官员(穿青袍)已经十年之久,却未能实现心中的抱负或改变现状。“忍令渔浦却垂竿”则是在表达一种决意或无奈。尽管身处官场,但内心深处可能向往自由,不愿继续在官场中沉沦,可能是在暗示诗人或官员想要辞官归隐的想法,像渔人一样在河边垂钓,追求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
综上所述,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国家治理的担忧与期望,对官员行为的赞许与反思,以及对传统美德失落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古诗词赏析: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是唐代诗人严维的一首诗,这首诗以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了朝廷高官鲍参军在朝堂上的形象和他在治理地方时的政绩与人格魅力。通过这一形象,作者不仅表达了对鲍参军的敬仰之情,也透露了自己对官场的些许感慨。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人物形象刻画**:“皇皇亚相出朝端”,首先描述了鲍参军作为朝廷中高层官员的形象,展现出他的地位尊崇和职责重大。这一句通过“皇皇”和“亚相”两个词语,突出其身份的显赫,以及其在朝堂上的重要地位。
2. **执政能力与民望**:“手持国宪群僚畏,口喻天慈百姓安”,这两句高度概括了鲍参军的执政风格与民众评价。他手持国法,威严且公正,使得同僚畏惧,却也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和安心。这一描绘彰显了其治理的高效与仁慈,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深得民心。
3. **个人情感与境遇**:“礼数自怜今日绝,风流空计往年欢”,这两句转而抒发了诗人对鲍参军个人情感和境遇的感慨。礼数的断绝和风流的往昔欢愉的追忆,可能暗含着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奈和惋惜。这一部分体现了作者对鲍参军品格和经历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4. **自我反思与现实批判**:“误着青袍将十载,忍令渔浦却垂竿”,最后一部分通过自我的处境与鲍参军的对比,表达了对长时间官场生涯的自我反思,以及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或无奈。鲍参军过去十年的青袍官职与自己可能相似的境遇形成对比,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沉浮、个人际遇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的思考。
综上所述,《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通过精细的笔触,不仅塑造了鲍参军在朝堂和地方治理中的高大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其人格魅力的敬仰,以及对自己官场生涯的深刻反思。这首诗在赞颂与反思中,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