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 fèi sì ( qián bàn shǒu yī běn zuò wǔ yán jué jù )
经废寺(前半首一本作五言绝句)
míng zhēng jūn jiù zhái chén hòu zhǔ tí shī |
明征君旧宅 陈后主题诗 |
jì zài rén wáng chù shān kōng yuè mǎn shí |
迹在人亡处 山空月满时 |
bǎo píng wú pò xiǎng dào shù yǒu dī zhī |
宝瓶无破响 道树有低枝 |
yǐ shì shāng lí kè réng féng jìn shàng cí |
已是伤离客 仍逢靳尚祠 |
《经废寺(前半首一本作五言绝句)》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由顾况所作,描述的是对一处废弃寺院的感慨,通过具体景物来表达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以下是对每一联的逐段解释:
**首联**:“明征君旧宅,陈后主题诗。”
这句描述的是古时的名人“明征君”(明征君是对古代德高望重的官员的尊称)的旧居,以及“陈后主”曾经在此作诗。这里暗示了过去辉煌的人事已经消逝,只剩下遗址。
**颔联**:“迹在人亡处,山空月满时。”
“迹在人亡处”意味着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的痕迹,现在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只剩下空寂。而“山空月满时”则描绘了当下景象:山间空旷,月光却满洒大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时序更替与往昔的空寂。
**颈联**:“宝瓶无破响,道树有低枝。”
“宝瓶无破响”是说在废寺中精美的宝瓶虽然完好无损,但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响声和价值。这里暗指辉煌不再。“道树有低枝”则以自然界的景象作比喻,树的枝条低垂,可能象征着寺庙的衰败,或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低沉和哀伤。
**尾联**:“已是伤离客,仍逢靳尚祠。”
“伤离客”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悲凉情绪,他就像一个失意的旅人,对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感到深深的伤感。“仍逢靳尚祠”则点明了在探访废寺的过程中,还遇到了纪念古代将领靳尚的祠堂,这或许让诗人联想到历史的更迭与人物的沉浮,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述废弃寺院的景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往昔名人、月色、宝瓶、低垂的树枝和历史遗迹,深刻地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不再、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无情流转的思考。
《经废寺(前半首一本作五言绝句)》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所作,标题为《经废寺》,原作可能为五言绝句,但根据内容推测,此处可能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整首诗通过对废寺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繁华与美好逝去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深深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明征君旧宅**:开篇提及“明征君”即明代文臣张居正的别称,此处暗示废寺曾是历史名流的旧居,意在描绘其往日的繁华与尊贵。
2. **陈后主题诗**:进一步揭示了废寺与历史名人陈后主(南朝陈的皇帝)的关联,通过“主题诗”这一细节,凸显了历史遗迹的文脉传承。
3. **迹在人亡处**:这句话点明了废寺虽依然存在,但昔日的繁华与重要人物已不复存在,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4. **山空月满时**:通过描绘空旷的山中,月亮圆满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强化了废寺现状的萧瑟与凄清。
5. **宝瓶无破响**:宝瓶象征着庄严与神圣,无“破响”暗示其虽遭废弃,但依然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或是对过往辉煌的一种默然纪念。
6. **道树有低枝**:道树可能是指寺庙周围的参天古木,低枝可能是因年岁久远而自然下垂,这一细节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变迁,也暗含了时间对一切的侵蚀。
7. **已是伤离客,仍逢靳尚祠**: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作为“伤离客”,在废寺中偶然遇见了“靳尚祠”,这个细节可能寓意深刻,或是在暗示废寺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存,即使在废弃的环境中,也仍然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废寺的现状,以及对历史遗迹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