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lǐ dào shì ( yī běn tí xià yǒu guī táo huā yān sì zì )
送李道士(一本题下有归桃花崦四字)
bù zhī hé shì jiè yǒu chù shì nán cháo |
不知何世界 有处似南朝 |
shí lù wú rén sǎo sōng mén bèi huǒ shāo |
石路无人扫 松门被火烧 |
duàn fān yóu guà shā gù bǎn shàng zhī qiáo |
断幡犹挂刹 故板尚支桥 |
shù juǎn cán jīng zài duō nián zì yù xiāo |
数卷残经在 多年字欲销 |
《送李道士(一本题下有归桃花崦四字)》古诗词释义:
作者:顾况
标题:送李道士(一本题下有归桃花崦四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静寂、充满历史感的画面,通过李道士的行迹,引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1. **不知何世界,有处似南朝:** 开篇即展示了诗的主题:一个看似与世隔绝的世界,与历史上的南朝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这里暗示着,尽管身处遥远的、未知的地方,它仍然保有某种历史的痕迹或文化的韵味。
2. **石路无人扫,松门被火烧:** 描述的是景象的荒凉与衰败。石路无人清扫,显示出这个地方的废弃和荒废;松门被火烧,进一步描绘出一种破坏或衰败的氛围。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3. **断幡犹挂刹,故板尚支桥:** “断幡犹挂刹”意指古老的寺庙或道观中,仍有断掉的幡旗挂在高处,暗示着历史的遗迹与文化传统的延续。而“故板尚支桥”则描绘了桥梁虽然年久失修,但仍然支撑着过往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痕迹在物质世界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4. **数卷残经在,多年字欲销:** 最后两句聚焦于文化传承的角度。尽管经历了多年,纸张上的文字已近模糊,似乎随时可能消失,但几卷残破的经书仍然保存着知识的种子,这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即使在最荒凉的角落,文化的火种也未能完全熄灭。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废弃的世界,表达了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思考。它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是对文化生命力的赞颂,提醒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文化与知识的传承都是坚韧不拔的。
《送李道士(一本题下有归桃花崦四字)》古诗词赏析:
顾况的这首《送李道士》充满了神秘与超脱的韵味,既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富有诗意的仙境景象,又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 题目与背景
这首诗的题目为“送李道士”,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李道士”可能代表了诗人的朋友或道友。在诗的标题后添加的“归桃花崦四字”可能暗示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或者暗示了某种精神上的回归。整体上,题目为诗的意境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
### 景象描绘
首句“不知何世界,有处似南朝”以疑问的语气开头,引出一个未知的世界,随后通过“石路无人扫,松门被火烧”这一幅画面,展现了一处荒凉而又独特的仙境。石路无人清扫,象征着环境的荒凉与时间的流逝;松门被火烧,也许暗喻着自然界的变迁和生命的消逝。这两句通过对比,创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接着,“断幡犹挂刹,故板尚支桥”描述了寺庙中已经荒废的景象。断幡代表了宗教活动的停止,故板与支桥的存留则象征着过去与未来的连接。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也暗示了对过往与未来的思考。
“数卷残经在,多年字欲销”描绘了一幅古卷残破、文字逐渐消失的画面,预示着知识或精神传统的衰败和遗忘。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暗含了对人类文明与精神传承的思考。
### 意境与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荒凉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超脱、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这种情感不仅仅来自于自然界的荒凉,更来自于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精神传承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景象与情感交织,构建了一个既有现实色彩,又充满哲学思考的意境。
### 结语
综上所述,顾况的《送李道士》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哲理诗。通过描绘一个荒凉而又充满神秘感的世界,诗人表达了对生命、自然、文明与时间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