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óu táng qǐ jū qián hòu jiàn jì èr shǒu
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
rén jìng nián xū zhì xiān yuán rì wèi xié |
人境年虚掷 仙源日未斜 |
xiàn jūn chéng zhú zhàng cí wǒ yǐn táo huā |
羡君乘竹杖 辞我隐桃花 |
niǎo qù níng zhī lù yún fēi shì yì jiā |
鸟去宁知路 云飞似忆家 |
mò chóu kè bìn gǎi zì yǒu zǐ hé chē |
莫愁客鬓改 自有紫河车 |
《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古诗词释义:
顾况的《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是一组诗歌,用来回应友人唐起居寄赠的诗作。在下文中,我们将逐段解释这两首诗的含义。
### 第一首诗:
**人境年虚掷,仙源日未斜,**
此句意为:在尘世的生活中,岁月仿佛在虚度,而仙人居住的地方(此处可能暗喻精神世界的美好)似乎时间并未流逝,依然充满光明。
**羡君乘竹杖,辞我隐桃花,**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唐起居能够独立自在,用竹杖行走,远离尘嚣,隐居于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中羡慕之情。桃花源常被比喻为理想的生活之地。
**鸟去宁知路,云飞似忆家,**
这里用“鸟去宁知路”表达对友人旅途的关怀,意为“鸟儿飞去时或许不知道路途的方向”,暗含对友人旅途安全的担心。而“云飞似忆家”则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云彩在天空中自由飘荡,仿佛在思念着自己的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莫愁客鬓改,自有紫河车,**
“莫愁客鬓改”意思是不用担心岁月在人脸上留下的痕迹,即不忧虑容颜老去。最后一句“自有紫河车”可能来源于道教中的“紫河车”之说,象征着生命之源,或者不死之药,表达了对友人长寿和健康的美好祝愿。
### 第二首诗:
对于第二首诗的解释,网络资料较少,但基于顾况诗作的一贯风格和上述对第一首诗的解释,我们可以尝试揣测:
**人境年虚掷,仙源日未斜,**
同第一首诗中的首句,这里描述了在人世的生活中,岁月似乎被浪费,而在想象中的仙境(或精神世界)中,时间依旧流转,充满希望。
**羡君乘竹杖,辞我隐桃花,**
这句表达了对友人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远离尘世,隐居在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中的羡慕之情。
**鸟去宁知路,云飞似忆家,**
通过鸟和云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关怀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莫愁客鬓改,自有紫河车,**
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友人健康和长寿的祝愿,不担心岁月的流逝会带来衰老。
整体来看,这两首诗通过对比人世与理想世界,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思念以及对友人健康长寿的祝愿。诗中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所作,标题为《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是一首回应朋友寄来的诗篇。从诗的题目和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朋友辞官归隐行动的赞赏与祝福的诗歌。全诗在表达方式上采用了对偶、比喻、直接抒情等多种手法,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沉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
1. **对偶与对比**:诗的前四句“人境年虚掷,仙源日未斜”,通过“人境”与“仙源”、“年虚掷”与“日未斜”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俗世生活的不满与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叹于现实生活的虚度年华,而对朋友所追求的隐逸生活充满了向往与羡慕。
2. **隐喻与象征**:“乘竹杖”和“隐桃花”是典型的隐喻,竹杖代表着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桃花源”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理想中的避世生活。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加深了诗的主题,使得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更加鲜明。
3. **情感的抒发**:“鸟去宁知路,云飞似忆家”,诗人用鸟飞云走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对朋友辞官归隐的羡慕与敬佩。这里的“鸟”与“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朋友精神状态的比喻,暗示其如同鸟儿寻觅归巢,云儿思念故土,充满了对家的渴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4. **对友人的祝福**:“莫愁客鬓改,自有紫河车”,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和祝福,暗示尽管归隐生活可能会带来岁月的痕迹,但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是无法替代的。紫河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这里用来比喻内心的满足与长生,是对友人归隐后生活状态的积极乐观预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选择的敬佩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些许不满与向往自由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的运用,诗作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远的意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