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ú táo gē ( yī zuò pú táo )
葡萄歌(一作蒲桃)
gāng tóu huā cǎo qí yàn zi dōng xī fēi |
冈头花草齐 燕子东西飞 |
tián chéng wàng rú xiàn bái shuǐ guāng cēn cī |
田塍望如线 白水光参差 |
nóng fù bái zhù qún nóng fù lǜ suō yī |
农妇白纻裙 农父绿蓑衣 |
qí chàng yǐng zhōng gē yīng zhù rú zhú zhī |
齐唱郢中歌 嘤伫如竹枝 |
dàn wén yuàn xiǎng yīn bù biàn lǐ yǔ cí |
但闻怨响音 不辨俚语词 |
shí shí yī dà xiào cǐ bì xiāng cháo chī |
时时一大笑 此必相嘲嗤 |
shuǐ píng miáo mò mò yān huǒ shēng xū luò |
水平苗漠漠 烟火生墟落 |
huáng quǎn wǎng fù hái chì jī míng qiě zhuó |
黄犬往复还 赤鸡鸣且啄 |
lù páng shuí jiā láng wū mào shān xiù zhǎng |
路旁谁家郎 乌帽衫袖长 |
zì yán shàng jì lì nián yòu lí dì xiāng |
自言上计吏 年幼离帝乡 |
tián fū yǔ jì lì jūn jiā nóng dìng ān |
田夫语计吏 君家侬定谙 |
yī lái zhǎng ān dào yǎn dà bù xiāng cān |
一来长安道 眼大不相参 |
jì lì xiào zhì cí cháng ān zhēn dà chù |
计吏笑致辞 长安真大处 |
shěng mén gāo kē é nóng rù wú dù shù |
省门高轲峨 侬入无度数 |
zuó lái bǔ wèi shì wéi yòng tǒng zhú bù |
昨来补卫士 唯用筒竹布 |
jūn kàn èr sān nián wǒ zuò guān rén qù |
君看二三年 我作官人去 |
《葡萄歌(一作蒲桃)》古诗词释义:
刘禹锡的《葡萄歌》描绘了农村春耕时节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的情景,诗中既有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农村人物的生动刻画。以下是逐段解释诗的意思:
### 第一段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 山坡上花草整齐地生长,燕子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远望田埂如同一线,蜿蜒于青绿的田野之上。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闪烁着不同的光彩。
### 第二段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 农妇穿着白色麻制的裙子,农夫披着绿色的蓑衣。他们一起唱着郢中的民歌,声音轻柔,宛如竹枝词那般细腻。
### 第三段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 只听见歌声中夹杂着忧伤的音调,但歌词的内容已经听不清楚。不时会传来一阵大笑,那可能是他们相互调侃、嘲笑的声音。
### 第四段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 水面平静,田野里长满了绿色的稻苗,一望无际。炊烟从村落中升起,黄狗在田间自由地来来回回,红色的鸡在田野上鸣叫着觅食。
### 第五段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 路边走来一位年轻人,头戴黑色的帽子,衣袖很长。他自称为上计吏,从小离开了京城。
### 第六段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 农夫对上计吏说,你认识我家,我来长安的路上已经见过你了,你的眼睛太大,我不认识你。
### 第七段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 上计吏笑了,对农夫说,长安的确是一个大的地方,官府的大门高大雄伟,我进去的次数不计其数。
### 第八段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 昨天我来补给卫士,只使用了竹子和布料。你看,经过两三年,我就可以成为官员了。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又穿插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向往,以及个人命运的叙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一个侧面。
《葡萄歌(一作蒲桃)》古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葡萄歌》(一作《蒲桃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诗歌,通过对乡村生活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感慨。这首诗虽然标题名为《葡萄歌》,但实际上并没有直接提及葡萄,而是以丰富的画面和生动的叙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诗的前半部分以自然景观开篇,“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描绘了春日的田野,绿草茵茵,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农耕生活,“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田埂和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农民的劳作场景,“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通过服饰细节刻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他们简单而朴实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诗中转而描述农人们的生活情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通过他们唱着当地的歌曲,展现了农人们在劳动之余的欢乐与和谐。尽管歌词“不辨俚语词”,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快乐的氛围,这种纯粹的欢乐与乡村生活的紧密联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乡村生活的进一步描绘,“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展示了广阔的农田和村落的炊烟,以及农犬和野鸡在田间自由活动的场景,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自然和生活气息。最后,诗中出现了一个年轻官员的形象,“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通过他的自述,透露了他离乡外出的经历,以及对故乡的回忆与感慨,“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展现了官场的复杂与不同人之间的距离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情味,也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将日常生活的片段以诗歌的形式凝固下来,使之成为一首既具艺术美感,又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