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ǔ líng guān huǒ shī
武陵观火诗
xiān shēng jiàn yáo xīn xiāng yǔ qù jiǔ yǒu |
先生见尧心 相与去九有 |
sī mín jì yǐ zhì wǒ dé ān lín sǒu |
斯民既已治 我得安林薮 |
dào wèi zì rán guì míng shì wú qióng shòu |
道为自然贵 名是无穷寿 |
yáo tán zài cǐ shān shí zhě cháng huí shǒu |
瑶坛在此山 识者常回首 |
《武陵观火诗》古诗词释义:
《武陵观火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歌。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因曾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又称刘宾客。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其诗歌风格多变,既有清新自然之风,亦有雄浑豪放之气。
在没有具体的文本内容的情况下,我只能猜测这首诗的主题和大致内容,因为《武陵观火诗》的原文无法提供。但根据刘禹锡的生平和风格,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1.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这里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古代圣君尧的崇敬,以及向往能像尧那样,治理天下(九有,古代指天下)。同时也表达了通过修身齐家来影响天下的理想。
2.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在治理好百姓之后,诗人期望自己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隐居在自然的怀抱中,享受清静与自由。
3.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道的追求,认为遵循自然之道是最为珍贵的,同时也暗含了对名利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
4.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瑶坛,可能指的是诗人内心的圣洁之地或精神的归宿。这句话可能是在说,如果有人认识到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他们就会常常回顾和反思,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表达刘禹锡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自然、道与内心的追求和自我实现。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治理和自然和谐生活的深切思考。
《武陵观火诗》古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武陵观火诗》描绘的既是一种超然的道德追求,也是一种对自然与精神境界的深层次探索。标题中的“武陵”,是古代的一个著名地点,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而闻名,也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的原型。刘禹锡以“观火”为题,似乎暗含着一种深刻的象征意义,可能是对道德光明、理想追求或者内心觉醒的隐喻。
从诗歌的内容看,刘禹锡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首句“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以“尧”作为理想政治的象征,表明作者对于那种无为而治、使天下大治的理想状态的向往,与古人相呼应,追求道的自然与名的无穷,体现了他对于道德、理想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接下来的“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则进一步阐述了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人民得到治理,个人也能在自然之中得到心灵的安宁与满足。这里既有对社会和谐的向往,也有对自然生活、内心平静的追求,体现了刘禹锡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全面考量。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表明道德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及名誉与生命的永恒意义,强调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追求,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富足。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可能指的是道家的修炼场所,或者是一个精神寄托的象征,暗示着只要人们认识到真善美的价值,就会不断地回溯和追求,不断深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道德、自然、名望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刘禹锡对于理想社会和精神生活的独特见解。诗歌既富有哲理性,又充满诗意,体现了刘禹锡作为文学大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