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tài shǒu xíng
白太守行
yǒu tǎ dé jiā yú zì wèi tiān jiàn lián |
有獭得嘉鱼 自谓天见怜 |
xiān jì bù gǎn shí pěng lín wàng qīng xuán |
先祭不敢食 捧鳞望青玄 |
rén lì hán shā shàng xīn zhuān yǎn yuān yuān |
人立寒沙上 心专眼悁悁 |
yú wēng yǐ wéi yāo jǔ kuài tóu qí yàn |
渔翁以为妖 举块投其咽 |
hū ér guàn yú guī yǔ tǎ tóng pēng jiān |
呼儿贯鱼归 与獭同烹煎 |
guān guān huáng jīn è dà chì yáo jiāng yān |
关关黄金鹗 大翅摇江烟 |
xià jiàn yíng xún yú tóu shēn bāi hóng lián |
下见盈寻鱼 投身擘洪连 |
jué ná yǐn lín qù bǔ chú lín yuè diān |
攫拿隐鳞去 哺雏林岳巅 |
chī wū yù sì xì yáo zào mò gǎn qián |
鸱乌欲伺隙 遥噪莫敢前 |
zhǎng jū qīng yún lù tán shè wú yóu yuán |
长居青云路 弹射无由缘 |
hé dì wú jiāng hú hé shuǐ wú wěi zhān . tiān yì bù zǎi gē |
何地无江湖 何水无鲔鳣.天意不宰割 |
fēi jì tú qián qián kōng yú zhī lǐ zhòng |
菲祭徒虔虔 空馀知礼重 |
zài zài yān zhōng piān |
载在淹中篇 |
《白太守行》古诗词释义:
《白太守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獭、鱼、渔翁、鹗以及其它鸟类等自然生物之间的生存关系与生态平衡。下面逐段解释诗的意义:
### 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
诗的开始,描述了一只獭(水獭)找到了一条美味的鱼,它认为这是天意的垂怜。这里的“嘉鱼”指的是质量好、体型大的鱼,表现了獭对这次捕获的满意与感激。
### 先祭不敢食,捧鳞望青玄,
獭在食用之前先进行了一种祭祀行为,不急于吞食,而是将鱼的鳞片捧起,望着青天,表现出对食物来源的一种尊敬与敬畏。
### 人立寒沙上,心专眼悁悁,
獭立在寒冷的沙滩上,专心致志地进行着祭祀,眼中似乎充满了虔诚与专注。这里使用“人立”来形容獭的姿势,以增加形象感。
### 渔翁以为妖,举块投其咽,
诗中的渔翁误以为獭的行为是妖异,出于恐惧或误解,向獭扔了一块石头。这是对獭的非理性的误解与恐惧的表现。
### 呼儿贯鱼归,与獭同烹煎,
渔翁叫来孩子,一起把鱼和獭捆绑起来烹煮。这个行为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生物的捕杀与利用,同时也体现了对獭行为的误解所导致的后果。
### 关关黄金鹗,大翅摇江烟,
黄金鹗(一种鹰)在天空中翱翔,翅膀拂过江面上的烟雾,展现了其强大的飞行能力与自由的生存状态。这里通过黄金鹗的形象,反衬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下见盈寻鱼,投身擘洪连,
黄金鹗在空中发现大鱼,毫不犹豫地投下攻击。这里的“擘洪连”形容鱼在黄金鹗攻击下的壮烈状态。
### 攫拿隐鳞去,哺雏林岳巅,
黄金鹗成功捕获大鱼后,将鱼带回林岳的高处,作为食物供养雏鸟。体现了动物间自然的捕食关系与生命的传递。
### 鸱乌欲伺隙,遥噪莫敢前,
鸱(猫头鹰)与乌鸦虽然也发现了食物,但由于黄金鹗的威严,不敢轻易靠近。这一段描绘了不同鸟类之间为生存而小心翼翼的生态行为。
### 长居青云路,弹射无由缘,
黄金鹗在高处居住,人间的射箭者难以触及。此处暗喻自然界的某些事物难以被人类干预或控制。
### 何地无江湖,何水无鲔鳣,
不论在何处,江湖之中总能找到鲔鳣(大鱼)的身影。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与生命力。
### 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
在自然界中,上帝不会随意宰割生灵,人类的祭祀行为往往出于对自然的敬畏或对先祖的怀念。
### 空馀知礼重,载在淹中篇,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知礼重”的尊敬与重视,即尊重自然规律,将这一思想传承与记载,寓意着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敬畏。
《白太守行》古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这首《白太守行》通过寓言的方式,融合了丰富的象征与深刻的哲学思考,巧妙地描绘了一幅生态与道德的图景,传递了对自然界和谐共存、人类对待自然与生命应有的态度的反思。
首先,诗中用“獭得嘉鱼”的情节开篇,描绘了一只狸猫因得到一条珍稀的鱼而祭天表达感恩之情的场景,强调了对自然恩赐的敬畏与珍惜。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恩的心态,是诗歌的主旨之一。
接着,通过狸猫与渔翁的互动,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介入与影响。渔翁误以为狸猫“妖”,用石块攻击并将其与鱼一同烹煮,这反映了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破坏自然界的冲动行为。这一情节对比鲜明,突显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和谐之处。
随后,诗中出现了黄金鹗的形象,与狸猫和鱼形成了对比。黄金鹗拥有强大的力量,象征着力量与权力。它下到江中捕食,反映出自然界中强者对弱者的捕食行为,同时也是对社会中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和压迫的隐喻。
狸猫捕食大鱼以供养幼子,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与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关爱。这种行为在诗中被赋予了道德的光辉,强调了生命之间的互助与关爱。
诗中还提到鸱乌“欲伺隙”,虽有觊觎之心,却不敢靠近,这象征着人类的贪婪往往受到道德与自然法则的制约。
“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尊重与保护,强调了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而非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与破坏。对自然的敬畏与礼敬,应成为人类行动的准则。
最后,“何地无江湖,何水无鲔鳣”,寓意广袤的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生命,呼唤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整体而言,《白太守行》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和寓言式的叙述,深刻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生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应当如何以道德和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诗中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应当如何行事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