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ǎn dǒng píng shì sī guī zhī shén yīn yǐ shī zèng
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
duān zhōu shí yàn rén jiān zhòng zèng wǒ yīn zhī zhèng cǎo xuán |
端州石砚人间重 赠我因知正草玄 |
quē lǐ miào táng kōng jiù wù kāi fāng zào xià qǐ tiān rán |
阙里庙堂空旧物 开方灶下岂天然 |
yù chú tǔ shuǐ xiá guāng jìng cǎi hàn yáo fēng jiàng jǐn xiān |
玉蜍吐水霞光静 彩翰摇风绛锦鲜 |
cǐ rì yōng gōng jì míng xìng yīn jūn shù dào mò chí qián |
此日佣工记名姓 因君数到墨池前 |
《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赠给友人董评事。全诗用典精妙,通过描述董评事收藏的一方端州石砚,寓意董评事的文学才学及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董评事思归之情的理解和赞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 第一段
“端州石砚人间重, 赠我因知正草玄。”
端州石砚是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佳品,因其质地细腻,墨汁出水均匀而闻名。这句诗通过赞美董评事所赠的石砚,暗示董评事本身的才华与品行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这里“正草玄”可能是指董评事正在进行的文学创作或是对古代典籍的研究,反映了他勤于学问的精神。
### 第二段
“阙里庙堂空旧物, 开方灶下岂天然。”
“阙里”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这里暗喻古代的文化殿堂或高雅的文学境界。这句诗在说“阙里庙堂”已经空寂,暗示着时代变迁,昔日的辉煌不再。而“开方灶下岂天然”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董评事能在生活的平凡之处保持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这种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 第三段
“玉蜍吐水霞光静, 彩翰摇风绛锦鲜。”
“玉蜍”在这里指的是砚台,而“吐水”则是指砚台的使用效果。这句诗通过描绘砚台在使用时水面如霞光般静谧,以及笔墨在纸上的效果如彩锦般鲜艳,赞美了董评事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精通。
### 第四段
“此日佣工记名姓, 因君数到墨池前。”
这句诗揭示了诗人通过与董评事的交往,不仅记下了董评事的名字,还通过他经常拜访墨池(砚台)的行为,感受到了董评事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这里“此日佣工”可能是指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了诗人在艰难中仍然坚持文学创作的坚韧精神。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董评事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以及诗人对这种精神的敬仰,表达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友谊的珍视。
《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古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一首赠予友人的诗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与自然的美,同时也表现出对朋友及古物的赞美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头两句**:“端州石砚人间重, 赠我因知正草玄。” 这两句诗从“端州石砚”开始,揭示出“人间重”这一主题,端砚因其独特的质地和优秀的书写性能而备受重视。通过友人的赠砚,不仅表达了友情,还暗示了对“草玄”的追求,即对学问、知识的深入探讨与追求,表达了对友人追求学问的热情和尊敬。
2. **中间两联**:“阙里庙堂空旧物, 开方灶下岂天然。” 这两句则转向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通过“阙里庙堂”(指孔子的故乡曲阜,借以代指文化与知识的神圣之地)的“旧物”和“开方灶下”的自然景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传统与自然的思考。暗示着在追求学问与知识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3. **后两联**:“玉蜍吐水霞光静, 彩翰摇风绛锦鲜。” 这部分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通过“玉蜍吐水”与“彩翰摇风”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宁静的美。这里的“霞光静”和“绛锦鲜”分别描绘了水面上的光影和天空中的云彩,以及自然界的色彩,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和平静感。
4. **最后两联**:“此日佣工记名姓, 因君数到墨池前。” 这两句诗则回到了赠砚的本身,通过“此日佣工记名姓”表达了对制砚工人的尊重和对这艺术品制作过程的重视。而“因君数到墨池前”则既是对友人的感激之情的表达,也是邀请友人再次光临,再次体验这份文化和艺术的深意。这不仅是一份礼物的赠予,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友人的友情和所赠之物,还融入了对学问、自然、文化和友情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智慧和精神追求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