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ǎ dài fū jiàn shì zhè xī wáng shì yù zèng dá shī yīn mìng tóng zuò
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
hū jīng jīn yìn jià zhū fān suì bié míng kē tīng xiǎo yuán |
忽惊金印驾朱轓 遂别鸣珂听晓猿 |
bì luò xiān lái suī zàn zhé chì quán hóu zài shì shēn ēn |
碧落仙来虽暂谪 赤泉侯在是深恩 |
yù huán qìng yuǎn zhān tái zuò tóng zhù xūn gāo yā hǎi mén |
玉环庆远瞻台坐 铜柱勋高压海门 |
yī yǒng qióng yáo bǎi yōu sàn hé láo gèng shù běi táng xuān |
一咏琼瑶百忧散 何劳更树北堂萱 |
《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刘禹锡与马大夫共同创作的一首赠答诗,表达了他们对王侍御的尊敬与赞赏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各个部分的逐段解释:
1. **忽惊金印驾朱轓**:突然间惊讶地发现王侍御佩带着金印,乘坐着红色的车辆,这种行头显示了其高官的身份和显赫的职位。这句话强调了王侍御的高贵身份与荣华。
2. **遂别鸣珂听晓猿**:从此远离了京城的繁华与喧嚣,听到了清晨山间的猿啼声,暗示王侍御可能因公事调任到远离京城的地方。这里用“鸣珂”象征了京城的繁华,“晓猿”则代表了新环境的宁静。
3. **碧落仙来虽暂谪**:即使是短暂的谪居碧落仙境(象征高远、清静之地),王侍御的才华与高尚品德依旧像仙人一般令人尊敬。这里的“谪”字带有贬谪之意,但通过“虽暂谪”来强调这种贬谪并非完全负面,反而展现了其高洁的品格。
4. **赤泉侯在是深恩**:此句以古代的“赤泉侯”故事来比喻王侍御的任命或是其在新的职位上所得到的深恩厚遇。赤泉侯在史书中是深受皇帝信任的将军,此处意在赞扬王侍御得到了高层的信任与重用。
5. **玉环庆远瞻台坐**:这里使用“玉环”这一典雅的词汇,来形容王侍御作为高级官员的地位和所处的位置,通过“庆远瞻台坐”表现了其在遥远的地方享受着朝廷的荣光和尊严。
6. **铜柱勋高压海门**:用“铜柱”象征王侍御在边疆的功勋,此处“压海门”意在表明他的功勋深重,不仅影响着边疆的安全,而且威震四方,形象地描绘了其在军事或治理方面的杰出成就。
7. **一咏琼瑶百忧散**:无论王侍御走到哪里,他的文采飞扬和高雅的情操都能为人们带来欢愉,消除心中的忧愁。这里用“琼瑶”形容其文采的华美,强调其作品的影响力和给人带来的正面情绪。
8. **何劳更树北堂萱**:最后,刘禹锡表达了对王侍御的敬意和对彼此友情的珍惜。这句话的含义是,无需再在北堂(古代的待客之处)设置萱草(象征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来增添快乐,因为他们之间的友情与敬意已经足够美好与深刻,不需要额外的物质象征来增强。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对王侍御在新职位上取得成就的赞誉,同时也传达了深厚的人际关系和友情的珍贵。
《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应和诗,响应了马大夫赠给浙西王侍御的诗歌。通过这首诗,刘禹锡表达了他的敬意和对浙西王侍御的赞赏,并且通过诗中描绘的场景与人物形象,展现了对官员仕途变迁、宦海浮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文学艺术在官员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肯定。
首先,“忽惊金印驾朱轓”用生动的视觉形象描绘了浙西王侍御突然间官位提升,金印彰显着其权力的象征,朱轓则是官车的装饰,透露出升迁的荣耀与威严。这样的开篇不仅突显了浙西王侍御的显赫身份,也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接着,“遂别鸣珂听晓猿”运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将政坛的繁忙与自然界的宁静进行对比。鸣珂象征着官场的喧嚣与忙碌,而听晓猿则让人联想到清晨的宁静与清新。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也暗示了仕途中的起起伏伏。
“碧落仙来虽暂谪,赤泉侯在是深恩”这一句中,“碧落仙来”比喻浙西王侍御的仕途荣光,而“暂谪”则暗指仕途的挫折与低谷。这句话表达了即使经历了暂时的低落,也要铭记深恩,展现出诗人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信念坚守的肯定。
“玉环庆远瞻台坐,铜柱勋高压海门”通过“玉环”和“铜柱”这样的历史典故,赞美浙西王侍御不仅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还能够在外事上展现出深邃的功勋,对国家有重大贡献。这句话既是对浙西王侍御个人成就的肯定,也反映了对忠诚与功勋的重视。
最后,“一咏琼瑶百忧散,何劳更树北堂萱”表达了通过文学艺术的交流,可以化解内心的忧愁,不需要额外的装饰,如北堂的萱草花,来美化生活。这里既是对文学艺术的推崇,也寄托了希望友人通过诗歌的交流,能够忘却烦恼,找到心灵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禹锡对浙西王侍御才华与政绩的赞赏,还通过丰富的象征与历史典故,传达了对人生起伏、文学艺术在个人生活中作用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