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é kuí zhōu guān lì
别夔州官吏
sān qiān sān bǎi xī jiāng shuǐ zì gǔ rú jīn yào lù jīn |
三千三百西江水 自古如今要路津 |
yuè yè gē yáo yǒu yú fù fēng tiān qì sè shǔ shāng rén |
月夜歌谣有渔父 风天气色属商人 |
shā cūn hǎo chù duō féng sì shān yè hóng shí jué shèng chūn |
沙村好处多逢寺 山叶红时觉胜春 |
xíng dào nán cháo zhēng zhàn dì gǔ lái míng jiàng jǐn wèi shén |
行到南朝征战地 古来名将尽为神 |
《别夔州官吏》古诗词释义:
刘禹锡的《别夔州官吏》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夔州时,对当地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以及历史遗迹的感慨。我们可以将诗的内容逐段解释如下:
1.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
这句诗提到西江水(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此地)绵延不绝,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这里的“三千三百”是夸张的手法,强调长江的漫长和重要性。
2. **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
这两句诗描绘了长江沿岸的不同生活景象。在月夜,渔夫唱着歌谣,忙碌于捕鱼;而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中,商人们往来穿梭,利用良好的天气进行商贸活动。
3. **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
这里诗人描述了沙洲上的村落与寺庙和谐共存的景象,秋天山林中的红叶被他视为胜过春天的景色。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这句诗提到了南朝时期(420-589年)的战争历史。诗人走过的地方曾是战场,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军在这里战斗,留下了英勇的事迹。在这句诗中,诗人将这些历史上的名将视为神灵,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
整首诗通过描绘夔州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繁忙的商贸活动、历史上的战争遗址以及对英雄的敬仰,展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对过往历史的感慨。
《别夔州官吏》古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别夔州官吏》这首诗,从其标题来看,似乎描绘的是告别夔州地方官吏的场景,实际上通过描绘夔州的地理、人文、历史景观,展现了一个丰富的、多维度的夔州形象,寓含着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首联“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开篇即以“三千三百”夸张的数字描述西江水的漫长与浩瀚,将其比喻为“要路津”,点明了西江水在历史上的重要交通地位。这里的“要路津”不仅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隐含着这条水道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颔联“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通过“月夜歌谣”与“风天气色”两个场景,分别描绘了渔父在月夜的歌唱和商人在风天气色中的繁忙与生动,展现了夔州地区渔人与商人的生活情景。渔父的歌声或许表达着对生活的乐观与希望,商人的活动则反映了贸易的繁荣,两相对照,展现了夔州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多样性。
颈联“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则转向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沙村”与“山叶”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展现出夔州的美丽风光。寺庙的点缀使得沙村更加富有诗意,而当山叶变红之时,作者却感到了胜过春天的美丽,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可能是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深深感慨。
尾联“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则将视角转向历史,提到南朝时期在此地的征战,以及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如今他们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神灵。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也是对战争与和平、英雄与历史的思考,暗示了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与普通人的命运都会被历史铭记,而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则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始终。
整首诗通过地理、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夔州的风貌与人文情怀,既是对这个地方的深情告别,也是对历史、自然、生活等多个维度的深刻思考。刘禹锡以诗人的敏锐触觉,将夔州的自然美、人文美、历史美融合在一起,赋予这首诗以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诗的美之余,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