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òng xiāo yùn shàng rén yóu tiān tāi ( yī zuò bǎo yùn shàng rén )

送霄韵上人游天台(一作宝韵上人)

作者:刘禹锡 
wài dào xié shān qiān wàn zhòng     zhēn yán yī fà jǐn cuī fēng
外道邪山千万重   真言一发尽摧峰
yǒu shí míng yuè wú rén yè     dú xiàng zhāo tán zhì è lóng
有时明月无人夜   独向昭潭制恶龙

《送霄韵上人游天台(一作宝韵上人)》古诗词释义:

刘禹锡的《送霄韵上人游天台》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于僧侣修行智慧和勇气的颂歌。全诗旨在赞美上人(可能指的是僧侣宝韵上人)的信仰和他前往天台山(佛教圣地)的旅程,暗示他将通过智慧和信念克服前路的困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 1. 外道邪山千万重, 真言一发尽摧峰,

这两句诗首先描绘了一幅困难重重的旅程画面,将要前往的天台山被形容为“外道邪山”,意味着旅程充满了种种阻碍和挑战。然而,“真言一发尽摧峰”,在宝韵上人的智慧和信念之下,这些阻碍都会被轻易克服,真言(佛教术语,指的是佛经或咒语)的力量足以清除一切障碍。这一句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和修行者的决心。

### 2. 有时明月无人夜, 独向昭潭制恶龙

第三句描绘了一个平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四周寂静无声。在这种无人打扰的环境下,宝韵上人独自一人前往天台山深处的昭潭(可能象征着内心的挑战或试炼)。这里的“恶龙”可能象征着内心的烦恼、诱惑或任何挑战修行者精神力量的障碍。通过独自面对“恶龙”,宝韵上人试图控制和克服这些障碍,暗示了通过内在的修行和智慧,可以战胜任何外在或内在的困难。

### 结语

整体而言,这首诗赞美了宝韵上人坚定的信仰、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通过诗歌,刘禹锡表达了对修行者追求精神解脱、克服困难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也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送霄韵上人游天台(一作宝韵上人)》古诗词赏析:

《送霄韵上人游天台(一作宝韵上人)》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体会到刘禹锡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僧人修行过程的赞美与期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是关于修行和心灵的净化。刘禹锡通过描述上人(和尚)即将踏上游历天台山(佛教圣地之一)的旅程,表达了对上人坚定信念和决心的敬仰。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常被视为修行的圣地,象征着精神上的升华与超越。

2. **象征意义**:“外道邪山千万重”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世俗世界的种种诱惑和困难,比喻为重重的障碍,需要通过修行来跨越。而“真言一发尽摧峰”则表达通过正确的修行路径(真言,即佛教中的咒语或心法)能够破除这些障碍,达到心灵的净化。

3. **意境描写**:“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这一句描绘了宁静的夜晚,月光皎洁,周围一片寂静,上人独自一人面对内心(昭潭,内心深处的湖泊,常被比喻为心灵的清净之地)与可能的“恶龙”(内心的欲望、烦恼等)作斗争。这不仅是一幅画面的描绘,更是一种内心修行的象征,展现出上人在精神世界中寻求纯净与自由的勇气与决心。

4.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修行者高尚精神境界的赞美和对佛教智慧的尊敬。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上人即将开始的旅程的祝福,也表达了对整个佛教修行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5. **艺术特色**:刘禹锡的诗歌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性而著称。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和宗教象征,创造出一幅既有诗意美又富含哲学思考的意境,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思考修行的意义。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送霄韵上人游天台(一作宝韵上人)》不仅是一首赞美僧人修行精神的诗歌,也是对佛教哲学和心灵净化过程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

刘禹锡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