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ǐ fū rén - jiàn bì huò yě
李夫人-鉴嬖惑也
shí shì zhuāng shí shì zhuāng |
时世妆 时世妆 |
chū zì chéng zhōng chuán sì fāng shí shì liú xíng wú yuǎn jìn |
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 |
sāi bù shī zhū miàn wú fěn wū gāo zhù chún chún shì ní |
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 |
shuāng méi huà zuò bā zì dī yán chī hēi bái shī běn tài |
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 |
zhuāng chéng jǐn shì hán bēi tí yuán huán wú bìn duī jì yàng |
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 |
xié hóng bù yūn zhě miàn zhuàng xī wén bèi fā yī chuān zhōng |
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 |
xīn yǒu jiàn zhī zhī yǒu róng yuán hé zhuāng shū jūn jì qǔ |
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 |
jì duī miàn zhě fēi huá fēng |
髻堆面赭非华风 |
《李夫人-鉴嬖惑也》古诗词释义:
《李夫人-鉴嬖惑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讽喻诗,借古喻今,批评了唐代社会中妇女追求时世妆容的风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第一段:时世妆,时世妆**
这句诗点出了主题,说明了当时的妆容潮流。"时世妆"是当时流行的妆容风格,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从城中传向四方,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出自城中传四方"形象地描绘了妆容潮流的传播过程,"时世流行无远近"则强调了这种流行趋势不受地域限制,广泛流传。
**第二段: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
这两句诗描述了时世妆的特点之一:妆容简化。过去在面部施以鲜艳的腮红和粉底,而现在这些妆容元素被简化了,不再使用,仅在嘴唇上涂抹一种黑色或深色的物质,使得嘴唇看起来像涂了泥土一样。"乌膏"可能指的是当时流行的黑色或深色的唇膏,"唇似泥"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妆容的粗犷和不自然。
**第三段: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
"双眉画作八字低"描绘了时世妆中眉形的特点,即眉梢向下,形成八字形。"妍媸黑白失本态"说明了这种妆容风格掩盖了个人的真实面貌,使得原本的美丑特征都失去了原有的样子。"妍媸"指的是美与丑,"黑白"在这里可能是比喻性地指代这些基本的特征,强调了时世妆的过度强调和扭曲了自然美。
**第四段:妆成尽似含悲啼**
这句诗总结了时世妆的总体效果,强调了妆容虽然精心打造,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却是如同含着泪水的悲伤,没有了真正的快乐和自然之感。这种妆容风格似乎让人在追求外表美的同时,忽视了内心的真正情感表达。
**第五段: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这两句诗描绘了时世妆的其他特点。"圆鬟无鬓堆髻样"描述了发型的风格,即顶部的发髻形状为圆状,不留出鬓角,形成一种堆砌的形状。"斜红不晕赭面状"指的是面部的妆容,即面部的妆容(比如脸颊上的红晕)不自然,可能是通过赭色或红色物质直接涂抹而形成的。
**第六段: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这一段用历史故事作比,通过"昔闻被发伊川中"引用了周穆王时代,辛有看到头发散乱的妇人便预见到将来会有戎狄之患的故事。通过这个典故,白居易引出了一种警示:过分的妆容和追求潮流可能会掩盖内在的缺点,甚至带来不好的影响,如同昔日的发型预示了国家的动荡一样。
**第七段: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最后一段是对当时的读者的呼吁和警醒。"元和妆梳"指的是当时社会的妆容趋势,"君记取"强调了记住这种现象的重要性。"髻堆面赭非华风"则是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指出这样的妆容风格并不是美好的风尚。全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同时也呼吁人们反思和警惕过于追求表面的美所带来的问题。
《李夫人-鉴嬖惑也》古诗词赏析:
《李夫人—鉴嬖惑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对李夫人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于权贵嬖宠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被时尚潮流裹挟,面容扭曲、心灵被蒙蔽的女性形象,以此警示人们不要被权势和奢侈所迷惑。
### 诗的赏析:
1. **时世妆**:开篇即点明了主题,“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说明这种妆容是由都市风尚发展而来的,很快就在各地流行开来,暗示这种趋势的普遍性和影响力。
2. **描写妆容**:诗中对李夫人的妆容进行了详细描绘,“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这种妆容不仅不自然,而且令人感到扭曲和不协调,是当时风尚的极端体现。
3. **妆容与本态的丧失**:“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这里的“妍媸”意指美丑,这句表达了妆容掩盖了本真的美丑,使人丧失了真实面貌,变成了“含悲啼”的模样,寓指内心的情感被扭曲。
4. **发式的改变**:“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诗中通过描写发式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风尚对个人外貌的塑造,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人真实的遮蔽。
5. **历史典故的引用**:“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这里引用了《左传》中的典故,将古代的发式变化与当时的妆容联系起来,以古喻今,增强了诗的深度和历史感。
6. **结语**:“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诗的结尾直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元和年间(唐宪宗时期)的妆梳趋势不应成为风尚的指引,意在警醒世人不要被一时的潮流所左右,保持本真和理智。
### 总结:
《李夫人—鉴嬖惑也》通过对李夫人的妆容和发式的描绘,深刻揭示了社会风尚对个人、尤其是女性的影响和束缚,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浮华和虚假。诗中充满了对真实与虚伪、本真与表象的对比,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和反思,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