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ǔ zhǒng hú - jiè yàn sè yě
古冢狐-戒艳色也
cǎo máng máng tǔ cāng cāng |
草茫茫 土苍苍 |
cāng cāng máng máng zài hé chǔ lí shān jiǎo xià qín huáng mù |
苍苍茫茫在何处 骊山脚下秦皇墓 |
mù zhōng xià hé èr chóng quán dāng shí zì yǐ wéi shēn gù |
墓中下涸二重泉 当时自以为深固 |
xià liú shuǐ yín xiàng jiāng hǎi shàng zhuì zhū guāng zuò wū tù |
下流水银象江海 上缀珠光作乌兔 |
bié wèi tiān dì yú qí jiān nǐ jiāng fù guì suí shēn qù |
别为天地于其间 拟将富贵随身去 |
yī zhāo dào jué fén líng pò lóng guǒ shén táng sān yuè huǒ |
一朝盗掘坟陵破 龙椁神堂三月火 |
kě lián bǎo yù guī rén jiān zàn jiè quán zhōng mǎi shēn huò |
可怜宝玉归人间 暂借泉中买身祸 |
shē zhě láng jiè jiǎn zhě ān yī xiōng yī jí zài yǎn qián |
奢者狼借俭者安 一凶一吉在眼前 |
píng jūn huí shǒu xiàng nán wàng hàn wén zàng zài bà líng yuán |
凭君回首向南望 汉文葬在霸陵原 |
《古冢狐-戒艳色也》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诗《古冢狐》,通过对古代帝王陵墓的描写,暗寓了对奢华生活、富贵与艳色的警示。
### 首两句:“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
描述了陵墓所在的广阔草原和苍茫土地,通过这样的自然景色,隐喻了古代帝王陵墓的遥远与神秘。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的一个著名例子,这里提到的“秦皇墓”,意味着古代帝王的陵寝在广阔无垠的自然之中。
### 接下来的诗句:“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
这段描述了陵墓内部的构造和装饰。墓中设置了两层深水,以水银象征江海,形成难以掘穿的屏障,同时在顶部装饰着珠光(珍珠或宝石)形成的乌兔图案,寓意着奢侈与华丽。这样的描述强调了古代帝王陵墓设计的复杂与精心,以及其防御意图。
### 接着:“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
这里描述了陵墓内部别开天地的构造,以及古代帝王意图将财富和权力随身带走的欲望。但“一朝盗掘坟陵破”,意味着陵墓终将被掘开,内部的宝物被盗走。接下来的描述“龙椁神堂三月火”意味着陵墓在被发掘后遭受了火灾,说明即使设计再周密,也无法保证陵墓的安全。最终,“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宝物被盗后在世间重新流通,而帝王的墓葬却遭受了破坏,象征着奢华与财富最终只是“买身祸”。
### 最后几句:“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
这里对比了奢华与节俭两种生活方式的结局,提出了一种思考:奢华的生活可能会导致不幸(狼藉),而节俭的生活则可能带来安宁(安)。最后,“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指向了汉文帝的陵墓,强调了历史的循环和生命的意义,提示人们从古代帝王的遭遇中汲取教训,反思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代陵墓的奢华与最终的衰败,以及对奢华生活警示,鼓励人们珍惜节俭的生活,从历史中学习,避免奢华带来的祸端。
《古冢狐-戒艳色也》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古冢狐》是一首借物咏怀、寓意深远的诗歌,通过对古墓中狐的比喻,旨在警示世人应节制欲望,避免因过分追求奢华而招致灾祸。诗歌以豪迈与哀伤交织的笔触,勾勒出历史变迁的沧桑与人性的深邃。
首先,诗的开篇以辽阔苍茫的景象描述墓地,借以渲染出历史遗迹的庄严与悲凉。接下来,作者描述了秦始皇陵的宏伟与奢侈,使用“龙椁神堂三月火”这一强烈的视觉形象,展现了奢华之下的短暂与易逝,同时也揭示了权力与财富的脆弱性。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核心,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两种对立面:奢华与节俭,凶险与安宁。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告诫人们不应过于追求物质的奢华,否则可能会招致灾祸。而节俭、知足的生活态度,反而能带来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最后,作者通过“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这一句,以汉文帝刘恒的简朴葬礼作为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节俭生活的正面价值。汉文帝的葬礼简朴,却体现了他对民众的关爱和对权力的淡然,这种态度使他得以被后世传颂,成为节俭、道德的典范。
总之,白居易的《古冢狐》通过对历史与自然的描绘,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巧妙地传达了戒除奢华、追求简朴生活的哲理,以及历史人物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价值,更在道德教育与人性反思层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