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ēi tán lóng - jí tān lì yě
黑潭龙-疾贪吏也
gǔ zhǒng hú yāo qiě lǎo |
古冢狐 妖且老 |
huà wèi fù rén yán sè hǎo tóu biàn yún huán miàn biàn zhuāng |
化为妇人颜色好 头变云鬟面变妆 |
dà wěi yè zuò zhǎng hóng shang xú xú xíng bàng huāng cūn lù |
大尾曳作长红裳 徐徐行傍荒村路 |
rì yù mù shí rén jìng chù huò gē huò wǔ huò bēi tí |
日欲暮时人静处 或歌或舞或悲啼 |
cuì méi bù jǔ huā yán dī hū rán yī xiào qiān wàn tài |
翠眉不举花颜低 忽然一笑千万态 |
jiàn zhě shí rén bā jiǔ mí jiǎ sè mí rén yóu ruò shì |
见者十人八九迷 假色迷人犹若是 |
zhēn sè mí rén yīng guò cǐ bǐ zhēn cǐ jiǎ jù mí rén |
真色迷人应过此 彼真此假俱迷人 |
rén xīn è jiǎ guì zhòng zhēn hú jiǎ nǚ yāo hài yóu qiǎn |
人心恶假贵重真 狐假女妖害犹浅 |
yī zhāo yī xī mí rén yǎn nǚ wèi hú mèi hài jí shēn |
一朝一夕迷人眼 女为狐媚害即深 |
rì zhǎng yuè zēng nì rén xīn hé kuàng bāo dá zhī sè shàn gǔ huò |
日长月增溺人心 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 |
néng sàng rén jiā fù rén guó jūn kàn wéi hài qiǎn shēn jiān |
能丧人家复人国 君看为害浅深间 |
qǐ jiāng jiǎ sè tóng zhēn sè |
岂将假色同真色 |
《黑潭龙-疾贪吏也》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黑潭龙·疾贪吏也》的作者白居易,通过诗中的故事隐喻了社会现象和官员腐败的严重性。诗中的“古冢狐”象征着腐败的官员,而“真色”和“假色”分别代表官员的真正能力和表面的欺诈,整首诗旨在强调真才实学和真正为人民做事的官员的重要性。
1. **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这首诗的开头提到“古冢狐”被描绘为“妖且老”,但经过其变化后,呈现出了美丽的“妇人颜色”,以隐喻那些外表光鲜却内心腐败的官员。
2. **头变云鬟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这句诗描述了狐狸化为妇人的形象,头戴华丽的云鬟,脸上化妆,大尾巴拖曳着一件长红裳。这里用以象征官员们华丽的外表,以及他们用各种方式(包括欺骗和伪装)来掩盖其真实的身份和目的。
3. **徐徐行傍荒村路,日欲暮时人静处**:这句描述了狐狸化为妇人的行动轨迹,选择在黄昏时分人迹罕至的荒村小路行动,暗示了腐败官员在社会边缘或秘密活动中施展其手腕。
4.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这些句子描绘了狐狸化为妇人后的各种行为,时而歌唱、舞蹈,时而哭泣,尽管她的眉毛低垂,但她的表情和动作依然吸引人,暗示官员们通过各种手段(如诱惑、同情等)来影响他人。
5. **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狐狸以笑脸示人,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令人无法分辨其真实意图。见到她的人都感到迷惑,这一形象暗指腐败官员用表面的亲和力和欺骗手段让人难以看清其真实目的。
6. **假色迷人犹若是,真色迷人应过此**:这里的“假色”和“真色”分别指代了表面的伪装和真正的能力或品质。尽管假色能迷惑人,但真正的才能或品质会更胜一筹,暗示了道德和真正才能的重要性。
7. **彼真此假俱迷人,人心恶假贵重真**: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即无论是真的才能还是假的伪装,都会迷惑人心,但真正的才能更被重视,指出人们在选择领导和依靠的对象时,应看重其内在的真实品质。
8. **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这里强调了狐狸的假象虽然能迷惑人,但相比于真正的官员(“女为狐媚”)所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因为它能迅速且深刻地迷惑人心,引发严重的后果。
9. **日长月增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复人国**: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腐败官员的权力和影响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破坏家庭、甚至国家的稳定。这里借用历史上的美女褒姒和妲己的例子,象征那些有致命吸引力的腐败官员对社会的破坏力。
10. **君看为害浅深间,岂将假色同真色**:诗的结尾提出一个问题,让人们思考腐败官员的破坏力在“浅”与“深”之间的区别,暗示不能仅仅将他们的危害与普通人的欺骗行为等同视之,强调了腐败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黑潭龙-疾贪吏也》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黑潭龙-疾贪吏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其主题是揭示社会中贪腐现象的严重性,并通过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进行深刻的批判。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古冢狐”比喻为贪官污吏,以“古冢狐”变为“妇人”的形象象征那些表面上装扮得光鲜亮丽、实则内心贪婪、危害社会的官员。
诗的开头“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形象地描绘出狐妖的狡猾和伪装之术,通过其“头变云鬟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的变化,强调了其外表的诱惑力。这些特点使得它能够“徐徐行傍荒村路”,在“日欲暮时人静处”时,通过“或歌或舞或悲啼”来迷惑人们,吸引注意。
诗中强调了这种假象的欺骗性,“假色迷人犹若是,真色迷人应过此”,指出即使外表看似虚假的诱惑也能让人迷恋,更不必说那些真实的、更直接的诱惑了。这反映了社会中贪官污吏通过虚假的手段获取信任和权力,从而对社会和人民造成更大的危害。
接着,“彼真此假俱迷人,人心恶假贵重真”,表达了对社会普遍存在的将虚假的东西视为宝贵的现象的批判。诗人在强调真假之间的本质区别时,揭示出人心对虚假东西的偏爱,进而指出这种现象的严重性。
最后,“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诗人直接指出了贪官污吏通过女性伪装手段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以及这种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植人心,难以消除。
整首诗通过一个寓言故事,不仅讽刺了贪官污吏的伪善与危害,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正之风的强烈批判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诗人以一种寓言式的叙述,使得读者在享受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深刻思考社会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