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kě dù - è zhà rén yě
天可度-恶诈人也
hēi tán shuǐ shēn hēi rú mò chuán yǒu shén lóng rén bù shí |
黑潭水深黑如墨 传有神龙人不识 |
tán shàng jià wū guān lì cí lóng bù néng shén rén shén zhī |
潭上架屋官立祠 龙不能神人神之 |
fēng xiōng shuǐ hàn yǔ jí yì xiāng lǐ jiē yán lóng suǒ wèi |
丰凶水旱与疾疫 乡里皆言龙所为 |
jiā jiā yǎng tún lù qīng jiǔ cháo qí mù sài yī wū kǒu |
家家养豚漉清酒 朝祈暮赛依巫口 |
shén zhī lái xī fēng piāo piāo zhǐ qián dòng xī jǐn sǎn yáo |
神之来兮风飘飘 纸钱动兮锦伞摇 |
shén zhī qù xī fēng yì jìng xiāng huǒ miè xī bēi pán lěng |
神之去兮风亦静 香火灭兮杯盘冷 |
ròu duī tán àn shí jiǔ pō miào qián cǎo |
肉堆潭岸石 酒泼庙前草 |
bù zhī lóng shén xiǎng jǐ duō lín shǔ shān hú zhǎng zuì bǎo |
不知龙神享几多 林鼠山狐长醉饱 |
hú hé xìng tún hé gū |
狐何幸 豚何辜 |
nián nián shā tún jiāng wèi hú hú jiǎ lóng shén shí tún jǐn |
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 |
jiǔ zhòng quán dǐ lóng zhī wú |
九重泉底龙知无 |
《天可度-恶诈人也》古诗词释义:
《天可度-恶诈人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通过对民间信仰和恶诈行为的讽刺,探讨了社会的愚昧和欺骗现象。下面逐段解释:
### 第一段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深邃、神秘的潭水,传说中有神龙居住,但人们并不真正了解它。这象征着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神秘或虚构的信仰和力量,人们对其盲目崇拜,但实际并不真正了解其本质。
### 第二段
“潭上架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这里描述了官府在潭边建筑房屋,设立祠堂来祭祀所谓的神龙。尽管神龙实际上无法显灵或拥有神力,人们却还是坚信其神力,并对其加以膜拜。这讽刺了人们盲目信仰和权力操控的现状。
### 第三段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这句话指出,在水灾、旱灾和疾病的出现时,乡里的人们都会归咎于神龙,认为这是神龙在惩罚或干预。这反映出在缺乏科学解释和理性思考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将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归因于超自然力量,导致迷信盛行。
### 第四段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这里的“豚”指小猪,“漉清酒”是指用清酒祭神。人们为了祈求神龙的保佑,家家户户都会饲养小猪,并在清晨和傍晚按照巫师的指示进行祭祀。这描绘了民间信仰中人们对祭祀的虔诚和宗教仪式的繁复。
### 第五段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这句描绘了神龙到来时的景象:伴随着飘飘的微风,纸钱随风摇动,锦伞也摇曳生姿。这象征着神灵出现的壮观与神秘,强化了人们对于神明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 第六段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
当神龙离开后,风停了下来,香火熄灭,杯盘变得凉冷。这暗示了神灵干预人间活动的短暂性,以及在神灵消失后,人间生活的继续和恢复。
### 第七段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这里描述了祭祀后留下的祭品:小猪的肉堆积在潭边的石头上,酒洒在庙前的草地上。这些祭品象征着人们对神灵的献祭,以及祭祀活动的终结。
### 第八段
“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狐何幸,豚何辜。”
这句话表达了对神灵享用祭品数量的质疑,以及对无辜小猪命运的同情。林鼠和山狐作为祭品的副产品,通过吃掉剩下的祭品而得到“酒醉饱”,这里讽刺了牺牲的不公和对生命的无情消耗。
### 第九段
“年年杀豚将喂狐,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每年都会重复这样的祭祀仪式,小猪被杀后喂养林鼠和山狐,象征着资源的浪费和生命的无谓牺牲。作者在此处表达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谴责,以及对底层生命的同情,指出这种循环看似遵循着某种“神的意志”,实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和浪费。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民间信仰和祭祀仪式的描绘,深刻揭示了社会中的盲目崇拜、资源浪费、不公平牺牲等问题,以及对恶诈行为的批判。
《天可度-恶诈人也》古诗词赏析:
《天可度》这首诗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以其深沉的笔触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而著称。这首诗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描绘了一种“恶诈人”的社会现象,即民众盲目崇拜和牺牲动物以求神灵的庇佑,结果却让狐等野兽坐享其成,而真正需要保护的“人”却被忽视。
### 创作背景与主题
白居易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某些不公和迷信现象的讽刺。通过描绘一个虚构的神龙故事,诗人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在面对自然灾祸或生活困难时,往往盲目地将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而非通过科学或道德的力量解决问题。这种迷信行为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可能导致社会道德的堕落。
### 诗中的象征与寓意
1. **黑潭与神龙**:黑潭象征了深不见底的民间迷信,而神龙则代表了这些迷信的载体或象征。通过神龙无法“神”这一讽刺,强调了这种信仰的虚妄。
2. **神祠与祭祀**:诗中描述的乡里在祠堂祭祀神龙,反映了民间宗教的普遍性与深入性。通过“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可以看出民众对自然现象的归咎于神灵,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无知。
3. **狐的幸运与豚的无辜**:“狐何幸,豚何辜”,直指通过牺牲无辜的豚(猪)来供奉狐的行为,不仅对豚的无辜牺牲表示谴责,也讽刺了这种牺牲背后的真实动机——狐等野兽的“幸运”实际上来自于人类的愚昧和迷信。
4. **对权力与财富的批判**:诗中以“九重泉底龙知无”作为结尾,隐含了对统治阶层权力与财富的批判,暗指那些真正应该受到关注和保护的人民却在底层饱受苦难,而那些“神”却在地下享受着“人”给予的祭品,象征了权力和资源分配的不公。
### 总结
《天可度》不仅是一首对迷信行为的讽刺,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道德沦丧。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讽刺手法,白居易鼓励人们思考和质疑,促使社会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减少盲目崇拜和迷信,倡导科学和道德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