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 shí
感时
cháng ān qiān wàn rén chū mén gè yǒu yíng |
长安千万人 出门各有营 |
wéi wǒ yǔ fū zǐ xìn mǎ yōu yōu xíng |
唯我与夫子 信马悠悠行 |
xíng dào qǔ jiāng tóu fǎn zhào cǎo shù míng |
行到曲江头 反照草树明 |
nán shān hǎo yán sè bìng kè yǒu xīn qíng |
南山好颜色 病客有心情 |
shuǐ qín fān bái yǔ fēng hé niǎo cuì jīng |
水禽翻白羽 风荷袅翠茎 |
hé bì cāng làng qù jí cǐ kě zhuó yīng |
何必沧浪去 即此可濯缨 |
shí jǐng bù zhòng lái shǎng xīn nán zài bìng |
时景不重来 赏心难再并 |
zuò chóu hóng chén lǐ xī gǔ dōng dōng shēng |
坐愁红尘里 夕鼓咚咚声 |
guī lái jīng yī xiǔ shì lǜ shāo fù shēng |
归来经一宿 世虑稍复生 |
lài wén yáo huá chàng zài dé chén jīn qīng |
赖闻瑶华唱 再得尘襟清 |
《感时》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诗《感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感慨。下面对每一部分的解释:
**开头两句:**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
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是繁华与忙碌的代名词。在这千千万万的人群中,每一个人都为了各自的目的匆忙出行。诗人与友人则不同,他们放慢脚步,骑着马随性而行,似乎在寻求一种与世俗不同的生活节奏。
**中间四句:**
"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当他们行至曲江,夕阳的余晖将周围的草木照得明亮,整个景象显得格外生动。诗人特地提到南山,可能是借此寄托对某种高尚或美好的向往。对于一个身体不适(病客)的诗人而言,这样的美景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慰藉。
**接下来四句:**
"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水鸟在水面翻飞,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些都是自然界的美丽景象。诗人用“何必沧浪去”来表达,在这样的自然美景中,无须去追求所谓的高洁或隐逸生活,眼前的一切就足以洗净心灵的尘埃。
**后四句:**
"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
时间是不可逆的,眼前的美景与愉悦的心情难以再次相遇。诗人坐在红尘中,担忧时光流逝,无法再次体验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只听得到咚咚的夜鼓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繁忙。
**最后四句:**
"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
诗人经历了短暂的逃避与内心的平静后,当夜深归来,世俗的忧虑重新浮现。幸亏还有瑶华(瑶华可能指美丽的女子或美好的事物)的歌声,让诗人再次找回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生活的忙碌与自然之美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间与自然的深刻感慨,以及在忙碌生活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渴望。
《感时》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感时》是一首五言排律,通过描述一个人与朋友在长安漫步至曲江的景象,抒发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心境清静的向往。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自然景致的描绘**:诗中首尾皆用“曲江头”、“曲江”这样的地点名称,为读者展现了长安城内一处自然风光的宁静与美丽。通过“南山好颜色”、“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等生动描写,诗人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
2. **情感与哲思的交织**: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也不忘反思人生与世态。如“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这里借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暗示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表达了即使在俗世中也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与高洁的追求。同时,“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3. **生活态度的展现**:在“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中,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忧虑、向往心灵清静的生活态度。通过与朋友的对话与交流,诗人的内心得以净化,重新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4. **情感的变化与深化**:整首诗从与朋友信马悠悠的闲适开始,到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再到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最后以寻求心灵清静的渴望结束,情感经历了从轻松到深沉,再到再次寻得心灵慰藉的过程。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使得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感时》不仅是一首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交融的诗作,更是对生命、自然与心灵的深度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