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yì luò kǒu , yīn yǔ wáng zhì fū tóng yóu qiū shān , ǒu tí sān yùn
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
zhuó zú yún shuǐ kè zhé yāo zān hù shēn |
濯足云水客 折腰簪笏身 |
xuān xián jì xiāng bèi shí lǐ bié jīng xún |
喧闲迹相背 十里别经旬 |
hū yīn chéng yì xīng mò xī fǎng xiāo chén |
忽因乘逸兴 莫惜访嚣尘 |
chuāng qián gù zāi zhú yǔ jūn wéi zhǔ rén |
窗前故栽竹 与君为主人 |
《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主要通过描绘自己不同生活状态的对比,以及与友人王质夫同游秋山的喜悦,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以下是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1. **濯足云水客, 折腰簪笏身, 喧闲迹相背, 十里别经旬**:
- **濯足云水客**:指诗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如在云水间洗脚,象征着与尘世的远离。
- **折腰簪笏身**:意思是屈身于官场,为官职所累,需要俯身行礼,象征着为了官位、名利而不得不屈身低头的生活状态。
- **喧闲迹相背**:指诗人追求的生活状态与官场的忙碌与喧嚣相去甚远。
- **十里别经旬**:表示诗人与官场的生活状态已经相距甚远,时间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即诗人长时间远离官场的生活。
2. **忽因乘逸兴, 莫惜访嚣尘, 窗前故栽竹, 与君为主人**:
- **忽因乘逸兴**:指忽然因为心中的逸兴(即闲情逸致),产生了想要拜访尘世(即官场)的念头。
- **莫惜访嚣尘**:意思是不吝惜地去访问那些忙碌、喧嚣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想要体验和融入这种生活的好奇心。
- **窗前故栽竹**:此处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保持一份清静、高洁,即使在繁忙的尘世生活中,也能保持一份超然。
- **与君为主人**:这可能是表达诗人希望与友人王质夫共同分享这份体验,或者是在想象中的角色转变,诗人希望与王质夫共同成为引导、主宰这一体验的主体。
整首诗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官场束缚之间矛盾的内心体验,以及与友人共享独特体验的愿望。
《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古诗词赏析:
《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白居易的生活对比、心情转折为主线,展现了他从政务繁忙的官吏角色转变为自然山水中的闲适旅人的形象,同时也描绘了他与友人王质夫共同游览秋山的情景。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感表达细腻,意象生动,下面我将逐一赏析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1.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的前两句通过“濯足云水客, 折腰簪笏身”和“喧闲迹相背, 十里别经旬”这两组对比鲜明的句子,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两种不同身份和生活状态。濯足云水客,指的是远离尘嚣,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游者;而折腰簪笏身,则是指忙碌于官场、必须低头折腰的官僚。喧闲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身份差异,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2. **情感的转折**:诗的第三句“忽因乘逸兴,莫惜访嚣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突然转变。这里的“逸兴”即为逸情,暗示了诗人因一时的冲动或心境的转变,决定暂时离开繁忙的政务,去探访世俗的尘嚣。这不仅展现了诗人情绪的波动,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3. **自然意象的运用**:诗的最后两句“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以竹为题,通过“故栽”二字,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持续追求与珍惜。将竹子拟人化为“主人”,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诗意。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赏秋山之竹的情景,也暗含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之美的深沉感悟。
4. **语言风格**: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情感转折以及自然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从忙碌官场到自然山水的内心变化,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珍视。白居易的诗往往能在简练中见深远,这首诗同样体现了其语言上的特点。
总之,白居易的《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角色的转变,通过情感的转折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运用自然意象深化了主题,展现了其在简练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