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n yóu sì dú sù
仙游寺独宿
yī zhěn bù shì shì liǎng rì mén yǎn guān |
欹枕不视事 两日门掩关 |
shǐ zhī lì yì shēn bù bìng bù dé xián |
始知吏役身 不病不得闲 |
xián yì bù zài yuǎn xiǎo tíng fāng zhàng jiān |
闲意不在远 小亭方丈间 |
xī yán zhú shāo shàng zuò jiàn tài bái shān |
西檐竹梢上 坐见太白山 |
yáo kuì fēng shàng yún duì cǐ chén zhōng yán |
遥愧峰上云 对此尘中颜 |
《仙游寺独宿》古诗词释义:
这首《仙游寺独宿》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了作者在仙游寺中独宿时的心境和所见之景,传达出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复杂感受。以下是逐段解释:
1. **欹枕不视事, 两日门掩关, 始知吏役身, 不病不得闲**:
- **欹枕不视事**:躺在枕头上看不见任何事物,暗示作者已经卸下日常的公务,不再关注外界的事务。
- **两日门掩关**:连续两天将门关闭,表明作者刻意避开外界的干扰,寻求内心的宁静。
- **始知吏役身, 不病不得闲**:开始认识到,作为一名官员,忙碌于公务之中,不生病都难以找到闲暇的时间。这句话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繁忙、无法逃离的无奈和痛苦。
2. **闲意不在远, 小亭方丈间, 西檐竹梢上, 坐见太白山**:
- **闲意不在远**:闲适的心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近在身边。
- **小亭方丈间**:指在一间只有一丈见方的小亭子里,营造出一种简朴而又宁静的空间感。
- **西檐竹梢上, 坐见太白山**:在亭子的西面,竹梢与天空相接的地方,可以远眺到太白山。这句描绘了作者与自然亲近的瞬间,表现了作者在自然美景中的自在和满足。
3. **遥愧峰上云, 对此尘中颜**:
- **遥愧峰上云**:在远处看着峰顶的云,心中不禁生出愧疚,也许是因为云的自由和随风而动,与人间的纷扰形成了对比。
- **对此尘中颜**:面对现实世界的尘世面容,心中涌起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生活的一种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然和闲适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官场生活压力的反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似乎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对尘世的喧嚣和束缚产生了某种反省。
《仙游寺独宿》古诗词赏析:
《仙游寺独宿》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宿仙游寺时的内心感受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整首诗充满了淡泊、宁静与深思的氛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映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开头的自我反思**:“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 这四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仙游寺独居时的状态,通过“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等动作,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摆脱官场事务的悠闲生活。诗人意识到,平时忙于官场事务,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只有在远离尘世的地方,才能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2. **描写小亭间的闲适**:“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 诗人认为真正的闲适不在于遥远的地方,而在于自己所在的小亭方丈之间。这种观念与佛教中“心不在远”的思想相呼应,强调内心的平静是真正的快乐源泉,不必追求外在的物质或地点。
3.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西檐竹梢上,坐见太白山,遥愧峰上云,对此尘中颜。” 这几句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自然美景,包括西边小亭上竹梢摇曳,远处的太白山若隐若现,以及仿佛是与尘世隔绝的山峰上的白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4. **结尾的感慨与自省**:“对此尘中颜。” 这句诗通过“对此”(面对这些自然景象)与“尘中颜”(尘世的面容)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反思。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诗人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对尘世的面容(可能象征着世俗的忙碌、焦虑与纷扰)产生了距离感,表达了对心灵纯净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总之,白居易的《仙游寺独宿》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逃离官场、回归自然的心境,以及在自然美景中的内心感受和哲思。这首诗充满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是对心灵自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