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ōng shēng ( xiū xíng lǐ zhāng jiā zhái nán tíng zuò )

松声(修行里张家宅南亭作)

作者:白居易 
xiàn tái wén fǎ dì     hàn lín qīng qiè sī
宪台文法地   翰林清切司
yīng cāi kè yě hè     jì dé zé shān mí
鹰猜课野鹤   骥德责山麋
kè zé suī bù tóng     tóng guī fēi suǒ yí
课责虽不同   同归非所宜
shì yǐ fāng cùn nèi     hū hū àn xiāng sī
是以方寸内   忽忽暗相思
xià rì dú shàng zhí     rì zhǎng hé suǒ wèi
夏日独上直   日长何所为
dàn rán wú tā niàn     xū jìng shì wú shī
澹然无他念   虚静是吾师
xíng wěi yǒu shì qiān     xīn yǔ wú shì qī
形委有事牵   心与无事期
zhōng yì yī yǐ kuàng     wài lèi dōu ruò yí
中臆一以旷   外累都若遗
dì guì shēn bù jué     yì xián jìng lái suí
地贵身不觉   意闲境来随
dàn duì sōng yǔ zhú     rú zài shān zhōng shí
但对松与竹   如在山中时
qíng xìng liáo zì shì     yín yǒng ǒu chéng shī
情性聊自适   吟咏偶成诗
cǐ yì fēi fū zǐ     yú rén duō bù zhī
此意非夫子   馀人多不知

《松声(修行里张家宅南亭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松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修行里的张家宅南亭创作的,全诗以山水、松竹为背景,通过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大自然的感悟,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超然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1. **宪台文法地, 翰林清切司**:这两句描述了官僚和文人雅士的职业环境。宪台指的是官署,文法地意味着处理法律和规则的场所。翰林,即翰林院,是古代文人集中的官署,负责皇帝的文书、策论等。这两句意在对比官场与文士的两种生活方式,暗示了诗人在两种角色间的转换。

2. **鹰猜课野鹤, 骥德责山麋**:这里运用了类比,将人比作鹰、鹤、骥(骏马)和山麋。鹰因为其捕猎本能(猜)而难以驾驭野鹤,如同官场的严苛使人难以自由。骥(骏马)的品德(德)被要求去约束山麋,意在指出即便有道德标准,也可能与某些不适应的个体产生冲突。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社会角色与个体自由的矛盾与无奈。

3. **课责虽不同, 同归非所宜**:课责,意为责任和期望,这里引申为角色和责任的差异。这句话表明尽管不同角色下的责任和期望不同,但这样的差异并非适合所有人。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角色束缚的反思。

4. **是以方寸内, 忽忽暗相思**:方寸,意指内心的小小天地。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束缚的矛盾情感。忽忽暗相思,虽然内心充满相思,但这种情感是微妙而隐秘的。

5. **夏日独上直, 日长何所为**: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夏日独自值班时的场景,以及他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何所为,意为在这样长的时间里能做些什么。这表达了诗人在忙碌的官场生活中寻找心灵栖息地的愿望。

6. **澹然无他念, 虚静是吾师**:澹然,形容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这句话表明诗人内心达到了一种平静的状态,不再为杂念所扰,而是通过虚静(内心空旷、静谧的状态)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7. **形委有事牵, 心与无事期**:形委,意为身体受制于事务。有事牵,指事物的牵绊。与无事期,期望内心的自由与无拘无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被事务所累,但内心仍渴望自由和平静。

8. **中臆一以旷, 外累都若遗**:中臆,内心深处。一以旷,内心的开阔和宽广。外累,外部的牵累或负担。若遗,仿佛遗忘了。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通过内心的开阔,消解了外部的种种困扰和束缚。

9. **地贵身不觉, 意闲境来随**:地贵,强调了自然环境的价值。身不觉,意指身体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不自觉地融入其中。意闲境来随,心境悠闲,自然环境随之而来,随和自然。

10. **但对松与竹, 如在山中时**:这句话描述了诗人面对松树和竹子时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11. **情性聊自适, 吟咏偶成诗**:聊自适,暂且自我满足。吟咏,吟唱和吟诵。偶成诗,意外地创作了诗歌。这句话总结了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创作的灵感。

12. **此意非夫子, 馀人多不知**:夫子,指孔子,这里泛指有德行的师长或高人。意为这种超越物质、寻求精神自由的意念,非寻常人所能理解。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并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深奥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角色的反思、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超然的生活态度。

《松声(修行里张家宅南亭作)》古诗词赏析:

《松声》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松声"为题,描绘了作者在修行里的张家宅南亭中独处时的心境,以及对自然与人世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既展示了作者的超然物外的淡泊心态,也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文辞的隐喻与象征**:诗的开篇便以“宪台文法地,翰林清切司”起笔,暗示了作者在官场的清廉与严谨,与后文“鹰猜课野鹤,骥德责山麋”形成鲜明对比,以此象征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道德评价与期待的冲突。诗中“松与竹”、“山中时”等意象,不仅是自然界的象征,也寄托了作者对纯真、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2. **心境的转换与宁静**:从“忽忽暗相思”到“忽忽暗相思”,表达了作者从孤独思念到在南亭中得到暂时的宁静与自由。诗中“夏日独上直,日长何所为”反映了作者在忙碌的公务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尝试。通过“虚静是吾师”一句,揭示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3.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表明作者在内心追求旷达与宁静,但在现实中仍难以摆脱外在的束缚。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对人性、社会以及自然与人关系深刻反思的体现。

4. **情感的流露与表达**:诗的末尾,“情性聊自适,吟咏偶成诗,此意非夫子,馀人多不知”流露出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对真知的渴望。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诗作为沟通心灵、传递真知的工具的赞颂。

整体而言,《松声》不仅展示了白居易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追求,更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情感与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诗作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