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zèng zhèng mì shū zhēng jūn shí gōu xī yǐn jū
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
jìng dé tíng shàng jìng yuǎn xié chén wài zōng |
静得亭上境 远谐尘外踪 |
píng xuān dōng nán wàng niǎo miè shān chóng chóng |
凭轩东南望 鸟灭山重重 |
zhú lù lěng fán jīn shān fēng qīng bìng róng |
竹露冷烦襟 杉风清病容 |
kuàng rán yí zhēn qù dào yǔ xīn xiāng féng |
旷然宜真趣 道与心相逢 |
jí cǐ kě yí shì hé bì péng hú fēng |
即此可遗世 何必蓬壶峰 |
《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是白居易为一位名为郑秘书征君的隐士的住所题写的。全诗充满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这四句写的是环境的宁静与隐士生活的远离尘嚣。"静得亭上境"意味着亭子所在的环境十分宁静,"远谐尘外踪"表示隐士远离了尘世的纷扰,过着与尘世不相干的生活。"凭轩东南望"描述了隐士在窗边眺望远处的景象,"鸟灭山重重"则通过描写山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静谧与远离尘世的宁静感。
2.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这两句诗细致地描绘了隐居地的自然环境。"竹露冷烦襟"表明竹叶上的露水为隐士带来了清凉,消除了内心的烦扰。"杉风清病容"则指出杉树的微风吹拂,为隐士的病态面容带来了清爽,象征着身心的健康与安宁。
3.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这两句强调了隐居生活的自由与内心的满足。"旷然宜真趣"意味着在广阔的天地间,隐士可以找到最真实的乐趣。"道与心相逢"则表达了对道家哲学的追求与内心深处的契合,即隐士在隐居生活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和谐与统一。
4.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最后两句总结了对隐居生活的感悟。"即此可遗世"表示这里的生活已经足够让隐士远离世俗,无需追求更遥远的仙境。"何必蓬壶峰"则表达了对蓬莱仙山等传说中仙境的超越,强调了在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的重要性,无需追求遥远的虚构世界。
《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充满了隐逸之士的超脱情怀与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静谧与脱俗**:“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通过“静”与“远”两个关键词,描绘了一种远离尘嚣、超脱凡俗的隐居生活景象。这里的“境”与“踪”,分别指代了静谧的环境与远离尘世的行为,显示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 **东南眺望**:“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这一句通过视觉描绘,展现了隐居者站在高处,远眺东南方向的景象。随着鸟儿的消失,远处的山脉重重叠叠,给人以深远辽阔之感,也暗示了隐逸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3. **自然之乐**:“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这一对句直接描绘了自然之乐。竹露的凉爽与杉木的清风,不仅能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更能洗涤心灵的疲惫与病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体悟与自然疗愈的力量的认同。
4. **真趣与道心**:“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自然、与内心的真趣相遇,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在精神层面的契合与升华。这里的“真趣”指的是最本质、最纯粹的快乐与满足,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
5. **遗世与蓬壶峰**:“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不仅赞美了郑秘书征君的隐居之地足以让人忘却世俗烦恼,更是以“蓬壶峰”——传说中的仙境,来比喻这里的美好,强调了隐居生活的理想境界与追求的极致状态。通过对比,凸显了作者对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自由与心灵解脱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隐逸生活中的宁静之美、自然之乐以及对内心真趣的追寻,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