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o táo qián tǐ shī shí liù shǒu
郊陶潜体诗十六首
yuè chū niǎo qī jǐn jì rán zuò kōng lín |
月出鸟栖尽 寂然坐空林 |
shì shí xīn jìng xián kě yǐ dàn sù qín |
是时心境闲 可以弹素琴 |
qīng líng yóu mù xìng tián dàn suí rén xīn |
清泠由木性 恬澹随人心 |
xīn jī hé píng qì mù yīng zhèng shǐ yīn |
心积和平气 木应正始音 |
xiǎng yú qún dòng xī qū bà qiū yè shēn |
响馀群动息 曲罢秋夜深 |
zhèng shēng gǎn yuán huà tiān dì qīng chén chén |
正声感元化 天地清沉沉 |
《郊陶潜体诗十六首》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陶渊明体诗风格的模仿与致敬,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状态,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宁静的意境。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月亮升起,鸟儿都已经栖息,整个世界显得格外宁静。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空旷的树林里,周围一片寂静。
2.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在这样的时刻,心境特别宁静闲适,正适合弹奏一把未经装饰的简单古琴,享受那份宁静与和谐。
3.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琴声清澈而冷冽,源自于木头的材质特性;演奏者的心境平和而淡泊,随着琴声的起伏而自然流露。
4.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演奏者的心中充满了平和之气,这与琴声中传递的正始音(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种和谐音调)相呼应,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5.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琴声在空中回响之后,群山之中的各种声音都停止了,整个世界仿佛更加静谧。当曲子演奏完毕,夜已经很深了。
6.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这和谐的琴声感应到了宇宙的本源与秩序,使得整个天地都沉浸在一种清静深沉的氛围之中,仿佛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内心状态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宁静的生活态度。在月色、鸟栖、琴声与内心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联系,最终达到与宇宙本源的共鸣,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和谐统一的向往与追求。
《郊陶潜体诗十六首》古诗词赏析:
《郊陶潜体诗十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组诗作,通过这组诗,白居易巧妙地融合了陶渊明的自然、闲适和超然的精神,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这首诗可以被看作是这一组诗作的一个代表,通过对月夜、自然、琴音以及心性的描述,展现了作者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 描写与意境
-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通过“月出鸟栖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环境,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诗人选择“寂然坐空林”,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与自然融为一体。
-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诗人此刻的心境是闲适的,这种心境让他能够选择弹奏素琴,琴音在这片宁静的林中回荡,不仅与自然和谐共鸣,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追求。
-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这里的“清泠”和“恬澹”分别从“木性”和“人心”中流露出来,表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和谐统一。木头的自然属性(清泠)与人的内心(恬澹)相呼应,构成了诗中的核心意象。
-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诗人的心境逐渐达到平和的状态,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自然景观产生了共鸣。正始之音,源于古代音乐的最早时期,用在这里象征着回归自然,寻求精神上的纯净和秩序。
-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随着琴曲的结束,外界的动乱似乎也暂时平静下来,体现了诗人在心灵层面上的深远影响。秋夜的深沉,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延展。
-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最后一句揭示了诗的核心主题——通过音乐(正声)触动了宇宙的和谐(元化),引发了天地的深层共鸣。这种深层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也指向了宇宙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 总体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自然场景,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心灵的追求——在繁忙与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月夜、自然、音乐和心境的交织,白居易不仅展示了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反映了对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与向往。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展现了白居易诗风的高雅与深邃。